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會模仿誰的行為?

我們之前說過了行為塑造的四步:

獎懲、回饋、有邊界的自由、協商。

今天要講行為塑造的第五步:模仿。

與前四步不同的是:孩子是主語。

有的媽媽希望晴媽推薦育兒書籍,

在這裡預告一下:之後會有書單,

通俗版育兒書, 以及專業度稍強的書。

在這個分支課程結束之後會貼。

每次課程會從書籍中摘一些段落,

但不意味著段落就是全書主題,

很多書籍很博大, 有許多複雜的內容。

晴媽始終不是專家, 只是學習者,

用一顆學習者的心向其他學習者推薦。

【經典說】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

社會學習理論

儘管操作式條件反射在兒童獲得道德反應中有很大的作用,

Advertisiment
但是僅有它本身是不夠的。

取而代之的是,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大部分是通過模仿來學習道德的——通過觀察和模仿別人的適宜行為。

榜樣的某種性格會使得兒童樂於去模仿:

-溫暖和責任。 學前兒童更多地模仿那些溫暖的、有責任心的成人的親社會行為, 而不是那些冷漠的、有距離感的成人行為。

-能力與權力。 兒童欽佩那些有能力、有權力的榜樣, 並選擇這些人進行模仿。 這也是他們尤為樂於模仿年長兒童和成人行為的一個原因。

-言論與行為的一致性。 當榜樣說一套而做一套時——例如, 聲稱“幫助他人很重要”, 但是卻很少幫助別人——兒童漸漸的選擇成人行為表現的最寬泛標準。

Advertisiment

在學前期, 榜樣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在兒童早期末, 如果兒童長期處於有同情心的成人環境中, 他們會更多地表現親社會行為。 在重複的觀察和他人的鼓勵下, 他們已經把親社會規則內化了。

《發展心理學》

班杜拉做了一個很經典的實驗。

他讓幼兒觀看成年榜樣攻擊娃娃的簡短影片, 然後設置了三種實驗條件:1)榜樣獎賞;2)榜樣懲罰;3)不給任何獎勵和懲罰。

可以看出, 與榜樣懲罰的條件相比, 兒童在榜樣獎賞和無結果回饋兩種情況下的模仿行為較多。

【晴媽說】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生活裡會模仿,

也知道自己應該給孩子做榜樣,

但往往是, 我們設立的榜樣他不學,

而他學的往往是我們不希望他學的。

為什麼孩子不按照我們的期望學?

Advertisiment

是我們給他找的榜樣不夠好嗎?

不是的。 榜樣這件事註定是自選的,

我們只會選偶像, 不會“被選偶像”。

一個人選擇什麼人做自己的榜樣,

實際上與他的自我感知很相關。

揀選的過程就是很重要的自我感知,

灌輸的偶像很難成為真的偶像。

這就是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

總是被提起, 卻總是沒效果。

我們做社會比較, 但不喜歡被比較。

對孩子演示、做榜樣當然是可行的,

實驗室和電視中處處有孩子的榜樣。

但是這裡面有兩點非常需要注意:

第一, 孩子會識別出真偽。

孩子對生活中的真偽非常敏感,

他隨時觀察那些你演示之外的事情。

如果察覺到虛假, 可能產生排斥心.

第二, 孩子最關注的是因果。

在上面引的班杜拉的經典實驗中,

Advertisiment

孩子會模仿有好結果的大人。

結果引起模仿。 你期待他聽懂道理,

但他只會模仿你達成目的的手段。

對父母而言, 這些結果讓教導困難:

我們很難靠造假, 又很難指定榜樣。

但另一方面, 這些結果也讓生活簡單,

父母過好生活, 孩子自然會模仿。

孩子喜愛模仿。 這是人類本能之一。

幾個月的嬰兒就會模仿人的動作,

一兩歲的孩子對模仿家務樂此不疲,

幼稚園的孩子相互學著吃飯,

有哥哥姐姐的小孩更隨處都可模仿。

所以我們無需太過糾結教孩子什麼,

你所做的事, 影響大於你所說的話。

當我們彼此爭吵育兒理念的時候,

並不知道其實我們的爭吵影響更大。

孩子在意的是關係, 以及處理方式,

Advertisiment

他能在我們對話的方式中,

最敏感地察出話語背後的關係,

也會模仿我們對事情的處理。

我們的相互尊敬就是最好的教材。

至於電視中的榜樣、追星和社交媒體,

這一點我們會在“社會”分支再講述。

至此, 我們的良性塑造課程基本結束,

下一講開始面對危機處理,

面對孩子各種執拗、大哭、不聽教導,

會從下一篇開始延續到後兩個分支,

危機, 總是需要我們更多的智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