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9歲, 前幾天他放學回家跟奶奶要了100塊錢, 說是同學讓他幫忙保管了100塊錢, 他弄丟了。 跟奶奶要錢這事, 孩子還不讓告訴我和他爸爸。 奶奶擔心孩子出事, 還是說了。 現在我很糾結, 跟奶奶要錢的理由是不是編的?不會拿這錢不學好吧?現在又不好直接去問孩子, 怕孩子會因此失去對奶奶的信任。 不問, 又怕孩子真的走上歧途。 這, 到底該咋辦?
人會糾結, 是因為思路亂了, 理出頭緒來就好了。
我幫你捋捋:這件事問題的關鍵在於, 孩子遇到難事了, 為什麼不來找爸媽, 而且還要跟奶奶強調不要告訴爸媽?
Advertisiment
孩子遇到難事, 當自己解決不了時, 他肯定先想到最親的人, 而且這個人不會因為孩子來求助而嫌麻煩, 責備他, 孩子最希望聽到一句話是:“別擔心, 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 ”
我小時候, 最親的人是爸媽, 但遇到難事我很怕去找他們, 因為我能預想得到, 他們哪怕幫我解決問題了, 還是會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差勁的孩子, 感覺很糟糕。 所以, 那時候我都是報喜不報憂。 這不是好事。
這個孩子還是很幸運的, 有了難事, 還可以找奶奶。
先不要懷疑孩子是不是在撒謊, 因為孩子只有知道說了實話肯定被訓被罰時, 才會撒謊。 我孩子現在兩歲, 不管闖了什麼禍(比如摔碎了碗), 只要問她誰幹的, 她都會說是她幹的, 因為我問她時不是帶著怒氣,
Advertisiment
媽媽擔心孩子拿了錢去幹不好的事, 可以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態, 發現不正常時再跟孩子溝通。 比如孩子反復要錢, 比如孩子曠課翹課, 比如孩子經常不在正常時間回家等等。
“別擔心, 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句話多跟孩子說說。 啥?說不出口?我理解, 因為我們沒有這個習慣, 但所有習慣都是從第一步開始的, 第一步都是不習慣的。 舉個例子, 結婚之前我管我女朋友的爸媽叫叔叔阿姨, 結婚了要改口, 第一句“爸媽”說得面紅耳赤, 好像都不是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 但說第二句時就稍稍容易些了,
Advertisiment
孩子剛開始聽也不習慣吧?三回兩回之後, 大家就都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