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有問題,根源在父母

經過無數次失敗的嘗試後, 許多父母會發出這樣的無奈感歎:“有些孩子的問題, 不是單靠教育就能解決的啊!”

可是, 真的是孩子有問題嗎?究竟問題是出在誰的身上, 是孩子還是他們的父母?

孩子有問題嗎?

4歲的洋洋被媽媽牽進了諮詢室, 他先羞澀地打量四周, 然後好奇地東張西望:“這是什麼啊?為什麼椅子是這種形狀的呢?”熟悉了環境後, 他坐不住了, 開始在諮詢室裡跑來跑去地玩耍ˇˇ看著活潑可愛的洋洋, 諮詢師不禁疑惑:這是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啊!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心理問題而來到這裡呢?

Advertisiment

只見洋洋的媽媽皺起眉頭, 命令到:“坐坐好, 別瘋了!”然後, 她滔滔不絕地說起來:“你看這個孩子, 就是這個樣子。 別的孩子都能坐得住, 就是他喜歡跑動, 只有好看的動畫片才能把他‘定’住;別的孩子已經認識很多字了, 而他現在一個還不認識, 教他識字吧, 他是記過忘過, 最多只能記兩天;別的孩子在幼稚園學到的東西都會告訴父母, 而我問他在幼稚園學了什麼, 卻一問三不知;別的孩子見了客人會打招呼, 而他從來就不;別的孩子……而他……是不是他有問題呢?”洋洋媽媽一口氣羅列出洋洋許多條“罪狀”。

問題父母:去不了的“比較心”

洋洋的“坐不住”, 其實正是一種以獨特視角進行的探索和學習, 因此, 洋洋並沒有什麼問題, 他是一個心智健康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真正的問題應該在於媽媽的“比較心態”。

媽媽習慣于將洋洋與其他孩子相比, 以為這樣能“鞭策”洋洋, 但是她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獨特性, 因此, 這樣的比較只能帶給洋洋消極負面的否定。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例如, 就單純的智力來說, 並不是孩子認識的字越多, 就代表著他的智力水準越高, 因為智力是包括了言語-語言能力、邏輯-數理能力、視覺-空間關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等等多個方面, 所以, 父母應該堅信, 總有一個領域是自己的孩子擅長的。

解決方法:從你做起

·改變說“某某孩子比你強”的語言習慣, 經常反省“我是怎麼做的”。
·尋找自己孩子的特長領域, 並和孩子一起, 把這些優勢記錄下來,

Advertisiment
貼在牆上。 堅持下去, 把這個記錄單越寫越長。

孩子有問題嗎?

3歲的菲菲一聲不響地蹲在諮詢室的地上疊著紙鶴, 小眼睛卻一直在關注著媽媽, 小耳朵也在認真聽著媽媽和諮詢師的談話。

“這個孩子就是不聽話, 逆反太嚴重了, 這才3歲多, 以後可怎麼辦呢?”媽媽在抱怨。 “我們單獨談談吧!”諮詢師暗示媽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作出消極評價。 “沒關係的, 她也

知道的, 我們天天都說, 可她就是不聽話。 ”媽媽不以為然地繼續說, “你不要她去做的事情, 她偏偏去做, 你讓她去做的事情, 她肯定不會做。 像每天去幼稚園前, 我們都告訴她不要和小朋友打架, 她卻天天打架……”諮詢師注意到, 隨著媽媽的談話, 菲菲時而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Advertisiment
時而表現出氣憤——她也在參與著這次“審判”。

問題父母:藏不了的“暗示心”

兩三歲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萌發時期, 他們容易通過逆反來確認自己, 但是, 菲菲的表現並不僅是逆反, 還含有對媽媽語言暗示的一種“迎合”。 可以說, 是媽媽無意識的暗示教育塑造了菲菲, 所以菲菲的問題仍然可以在媽媽身上找到根源。

媽媽要求菲菲不犯錯誤, 這樣的“殷切希望”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顯然過於苛刻。 更嚴重的問題是, 媽媽還“放大”了菲菲的這些錯誤。

在媽媽的眼中, 菲菲的錯誤太多了, 需要不斷地督促她去改正, 所以媽媽的口頭語就是“你不要……”“你太不聽話了!”。 這類語言常常出現, 就成了一種強化, 使菲菲在潛意識中認為:“我就是一直這樣犯錯誤的……我就是這樣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於是, 符合這種潛意識的行為就不斷出現, 這反過來又“印證”了媽媽的判斷, 使媽媽更急切地“督促”菲菲改正錯誤, 於是親子之間就逐漸出現了這樣一種消極的迴圈暗示。

解決方法:從你做起

A、媽媽要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 把“你不要……”轉變為“如果你……就會更好”。
B、多鼓勵孩子, 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樹立孩子的自信。
C、當孩子為引起別人的關注而故意製造麻煩時, 不妨“視而不見”, 不予理睬。
D、多和孩子溝通, 並通過適當的親子遊戲, 使孩子的情緒能夠得到發洩和表達。

孩子有問題嗎?

月月是一個上幼稚園大班的嬌小的女孩。 她羞羞怯怯地牽著媽媽的衣角, 目光遊移在諮詢室的地板上, 向諮詢師問好的聲音微弱到幾乎聽不到。而媽媽則熱情地和諮詢師打著招呼,迅速地把月月抱到椅子上坐好,耐心地試著茶杯的水溫,然後彎著腰端給女兒喝。母女之間的關係看來很融洽,那究竟她們為什麼來諮詢呢?

月月媽媽的苦惱:“我把月月送到一家收費高、條件好的幼稚園,可是,快兩年了,月月還是不能適應那兒的環境,常常一個人呆在角落中,不和老師、小朋友說話,上課的時候也不聽老師的指揮,一個人不知道在想什麼。其他小朋友推她打她,她也不知道還手……但是在家裡,只要稍微不如意,她就會哭鬧不休。奶奶燒的飯菜不可口,她會立即把碗扔在地上;爸爸出差沒有給她帶玩具,她會在地板上哭半天;哪怕是我下班回家晚了點,她也會噘起小嘴不理睬我。”

“那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諮詢師問。

“當然是陪著笑臉哄她了----就這麼一個孩子,她如果不高興了,那我們全家還能高興嗎?”媽媽回答得很乾脆。

“月月自己會做什麼事情呢?”諮詢師直截了當地問。

“什麼也不會做。懷孕時我工作很忙,結果意外地早產,所以月月從小身體就不好。她出生不久,我又因為工作原因要出國,就把她送到了老家,交給外婆撫養——我一直很後悔,那時候我真應該在她身邊照顧她……她身體不好,我總是害怕她生病,害怕她在幼稚園被人欺負——只要她能夠天天高興,讓我做什麼都可以……”

問題父母:放不下的“補償心”

月月的退縮和依賴其實源于媽媽的心態。

對於先天體質差的孩子,媽媽正確的態度是去幫助孩子增強體質,並避免給孩子不良暗示,而月月的媽媽卻始終懷著一種對孩子的內疚與補償心理,完全包辦了月月的生活。一家人無條件的寬容和溺愛,使月月習慣了這種環境,甚至會感到“嬌弱真好!”。因此,雖然年齡在增長,月月的心理卻停滯不前,她習慣於以嬌弱來贏得父母的關注、老師的關注,也因為這份嬌弱而體驗到操控父母的威力,她不肯去適應外界多樣的環境,更願意躲在自己的“嬌弱”裡。所以,媽媽的愛給了月月保護,卻剝奪了月月成長的空間。

已經6歲的月月必須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這需要月月的努力,更需要媽媽的努力。

解決方法:從你做起

A、安排豐富有趣的體育活動,來增強孩子的體質和意志。
B、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幫她獲得寶貴的勝任感和成就感。
C、卸掉心理包袱,正視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愛孩子就應該幫助孩子獨立。
D、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心軟不縱容,逐漸建立起家庭中的規則意識。(文/安秋玲)

向諮詢師問好的聲音微弱到幾乎聽不到。而媽媽則熱情地和諮詢師打著招呼,迅速地把月月抱到椅子上坐好,耐心地試著茶杯的水溫,然後彎著腰端給女兒喝。母女之間的關係看來很融洽,那究竟她們為什麼來諮詢呢?

月月媽媽的苦惱:“我把月月送到一家收費高、條件好的幼稚園,可是,快兩年了,月月還是不能適應那兒的環境,常常一個人呆在角落中,不和老師、小朋友說話,上課的時候也不聽老師的指揮,一個人不知道在想什麼。其他小朋友推她打她,她也不知道還手……但是在家裡,只要稍微不如意,她就會哭鬧不休。奶奶燒的飯菜不可口,她會立即把碗扔在地上;爸爸出差沒有給她帶玩具,她會在地板上哭半天;哪怕是我下班回家晚了點,她也會噘起小嘴不理睬我。”

“那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辦呢?”諮詢師問。

“當然是陪著笑臉哄她了----就這麼一個孩子,她如果不高興了,那我們全家還能高興嗎?”媽媽回答得很乾脆。

“月月自己會做什麼事情呢?”諮詢師直截了當地問。

“什麼也不會做。懷孕時我工作很忙,結果意外地早產,所以月月從小身體就不好。她出生不久,我又因為工作原因要出國,就把她送到了老家,交給外婆撫養——我一直很後悔,那時候我真應該在她身邊照顧她……她身體不好,我總是害怕她生病,害怕她在幼稚園被人欺負——只要她能夠天天高興,讓我做什麼都可以……”

問題父母:放不下的“補償心”

月月的退縮和依賴其實源于媽媽的心態。

對於先天體質差的孩子,媽媽正確的態度是去幫助孩子增強體質,並避免給孩子不良暗示,而月月的媽媽卻始終懷著一種對孩子的內疚與補償心理,完全包辦了月月的生活。一家人無條件的寬容和溺愛,使月月習慣了這種環境,甚至會感到“嬌弱真好!”。因此,雖然年齡在增長,月月的心理卻停滯不前,她習慣於以嬌弱來贏得父母的關注、老師的關注,也因為這份嬌弱而體驗到操控父母的威力,她不肯去適應外界多樣的環境,更願意躲在自己的“嬌弱”裡。所以,媽媽的愛給了月月保護,卻剝奪了月月成長的空間。

已經6歲的月月必須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這需要月月的努力,更需要媽媽的努力。

解決方法:從你做起

A、安排豐富有趣的體育活動,來增強孩子的體質和意志。
B、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做一些事情,幫她獲得寶貴的勝任感和成就感。
C、卸掉心理包袱,正視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愛孩子就應該幫助孩子獨立。
D、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心軟不縱容,逐漸建立起家庭中的規則意識。(文/安秋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