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覺得在寶寶身體出現一點小毛病之後, 使用抗生素是肯定不好的, 於是總會要求醫生開點中藥調理身子, 甚至有不分家長覺得寶寶常用的中藥就那樣幾味食材, 看大夫開多了, 自己也能開了。 並且認為中藥沒什麼副作用。 特別是對嬰幼兒來說, 中藥還是有很多副作用的。 隨便服用會損害寶寶的身體健康。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 如同樣是食積, 要考慮到是什麼食積, 這就要根據孩子的食譜, 如果是乳積, 主要用麥芽, 如果是肉食積, 主要用山楂, 如果是面食積, 主要用神曲;牽牛子是消食積的,
Advertisiment
家庭中給孩子服藥最常見的是清熱解毒藥, 孩子感冒、咳嗽了, 習慣給孩子買些諸如夏桑菊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 但是小孩子臟器嬌嫩, 一些藥性猛烈的苦寒藥物會傷小兒脾胃。 夏枯草、菊花、魚腥草、淡竹葉、蘆根等中藥中含有鞣質、生物鹼、揮發油等, 可能會加重小孩子的肝臟負擔。 另外, 還要特別說說六神丸, 這是很多家庭的常備藥, 可治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 但給孩子服用時要非常謹慎, 因為六神丸含有蟾酥、雄黃成分,
Advertisiment
總之, 家長給孩子服中藥, 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不可盲目根據自己的經驗使用。 在給孩子治療一些疾病時, 一些家長會在中西都可的情況下選用中藥。 給孩子服用中藥時, 除了一定要注意醫生的醫囑外, 作為合格的家長, 也應知道一些中藥的服用要點, 比如服藥時不宜同吃哪些食物。
中藥服用期間不宜給孩子吃的食物有哪些1.不宜食用熱性食物
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都屬於熱性食物, 如果在服用中藥期間服用這些熱性食物, 不僅會影響療效, 還會產生一些反作用。
2、不要給孩子喝濃茶
Advertisiment
服藥期間不要喝茶, 這應該是大家的常識, 即使是在服用西藥時, 也會建議不要喝茶。 這是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 與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
3、胸悶、腹脹時, 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
豆類和白薯是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 如果在治療這些疾病時吃這些食物, 容易引起脹氣。
在傳統醫學中, 中藥有各種製劑, 而每種製劑服用方法不同。 如果用錯了方法, 中藥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同時中藥也有很多飲食禁忌, 遵從這些原則, 可促進身體儘快痊癒。
常見5類中藥的正確服用方法1.丸劑
丸劑是多種藥物與賦形劑混合製成的內服固體製劑。
中藥有以煉製過的蜂蜜為粘合劑製成的蜜丸;有以水或其它液體為粘合劑製成的丸藥,
Advertisiment
優點:
丸劑的優點是在胃腸道內緩慢崩解, 逐漸釋放藥物。 符合慢病緩治的原則, 並具有對毒劇藥物起延緩吸收的作用。
服用方法:
丸藥可以吞服、嚼服;較大的蜜丸可以分搓成小粒吞服。 水糊丸較硬, 內服後對某些病人引起胃內不適感, 可先用水浸溶化後服用。 但對胃消化道有強烈刺激的藥物不能溶化後服。
2.散劑
散劑是將藥物磨成細粉供內服、外用或特殊之用。
優點:
散劑比丸劑、片劑發揮作用快。 特別是在中醫外科外用時, 便於靈活運用, 符合辨證施治的原則。
服用方法:
內服散劑容易刺激呼吸道及消化道,
Advertisiment
外用散劑用於撒布瘡面, 如平肉散, 肉芽生長過高時用之, 以使其表面腐蝕脫落與皮平, 便於皮膚生長;生肌散用於肉芽新鮮的潰瘍, 有生肌收口的作用。
3.煎膏劑
煎膏劑又叫膏滋, 是用中藥多次加水煎煮, 去渣, 將藥液再蒸發濃縮, 加入砂糖、冰糖、飴糖或蜂蜜製成的稠厚半流體膏狀製劑。 如養陰清肺膏、雪梨膏、益母草膏等。
優點:
吸收快, 便於服用。
服用方法:
用時以溫開水沖服。
4.湯劑
是各種藥材放在一起, 用砂鍋煎成湯。 煎半小時左右, 藥物成分溶到湯中, 倒出約150-200毫升。 一般一副藥煎兩次。
優點:
吸收快, 藥效快。
服用方法:
一般早晚服用各1杯。 現在很多醫院代煎藥, 方便了患者。 有些湯劑為洗劑,按醫生叮囑洗患處就可以。
5.中藥口服液
是一種利用現代工藝,萃取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最終製成的濃縮液。一般10ML/支,一盒10支。
優點:
口味好,服用方便。
服用方法:
一般每日3次,每次1支。
服用中藥飲食禁忌多配合中藥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才能達到藥效,否則疾病不易好轉。
胃腸有積滯:
飲食宜清淡,不能給予油膩、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蛋、魚等,這些食物容易加重胃腸負擔,不利於藥物作用的發揮。同時不宜多吃以澱粉為主的食物,如土豆、黃豆等,這些食物容易產氣而致腹脹。
久病體虛:
在清淡易消化飲食前提下,適當喝些雞湯或魚湯,有利於體虛的康復。小米、紅棗、銀耳、木耳及其他新鮮瓜果蔬菜,適當的選擇服用,也有利於治療。
忌發物:
過敏性哮喘、皮炎及瘡癤不能吃雞、豬頭肉、魚、蝦、蟹、韭菜等發物,這些東西容易產生過敏,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所謂“發物”,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誘發舊病,加重新病。
常見的發物有肉蛋類:豬頭肉、雞肉、雞蛋、牛肉、羊肉、狗肉、鵝肉、鵝蛋、鴨蛋等;
魚蝦類:鯉魚、鰱魚、黃魚、帶魚、黃鱔、蚌肉、蝦、蟹等;
蔬菜類:香椿、芥菜、菠菜、豆芽、萵苣、茄子、茭白、韭菜、南瓜、蘑菇等;
水果類:杏子、李子、桃子、銀杏、芒果、楊梅、櫻桃、荔枝、甜瓜等瓜果;
調味類:蔥、椒、薑、蒜之類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
其它類:菜油、糟、酒釀、白酒、豌豆、黃大豆、豆腐、豆腐乳、蠶蛹等。
發物興風作浪之理由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有學者歸納起來認為有三種可能性:
1.上述這些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會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如糖皮質類固醇超過生理劑量時可以誘發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癲癇發作等,引起舊病復發。
2.某些食物所含的異性蛋白成為過敏源,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復發。如海魚蝦蟹往往引起皮膚過敏者蕁麻疹、濕疹、神經性皮炎、膿皰瘡、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的發作。豆腐乳有時也會引起哮喘病復發。
3.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酒類、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對炎性☆禁☆感染病灶,極易引起炎症擴散、疔毒走黃。這就是中醫所說熱證實證忌吃辛辣刺激性發物的道理。
最佳服藥時間中藥一般服法是一天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據治療需要,具體還可分下列10種:
1.飯前服。一般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這時胃是空的,服藥後,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觸,可以較快、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2.飯後服。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後服,避免吸收太快,導致中毒。
3.冷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冷服有兩種含義:一個是指寒性藥劑放涼後服,如治療大熱實證病症者;再是指熱性藥劑冷後服用,如治療真寒假熱病症。
4.溫服。凡平和的藥、補益的藥,均宜溫服,使其益氣,增強補益的功能。
5.熱服。凡傷風感冒、解毒的藥,宜趁熱大口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
6.頓服。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淤血等。
7.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多次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8.空腹服。凡滋補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
9.睡前服。安眠鎮靜的藥,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積滯、胸膈病者,服藥後宜仰臥;有頭、腦、耳、目病者,服藥後,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患者,服藥後要左右側臥。
10.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病,在睡前服一次後,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腸道寄生蟲更易被麻醉或殺死,以便排出體外。
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儘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藥效。
有些湯劑為洗劑,按醫生叮囑洗患處就可以。5.中藥口服液
是一種利用現代工藝,萃取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最終製成的濃縮液。一般10ML/支,一盒10支。
優點:
口味好,服用方便。
服用方法:
一般每日3次,每次1支。
服用中藥飲食禁忌多配合中藥治療的同時,要注意飲食,才能達到藥效,否則疾病不易好轉。
胃腸有積滯:
飲食宜清淡,不能給予油膩、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肉、蛋、魚等,這些食物容易加重胃腸負擔,不利於藥物作用的發揮。同時不宜多吃以澱粉為主的食物,如土豆、黃豆等,這些食物容易產氣而致腹脹。
久病體虛:
在清淡易消化飲食前提下,適當喝些雞湯或魚湯,有利於體虛的康復。小米、紅棗、銀耳、木耳及其他新鮮瓜果蔬菜,適當的選擇服用,也有利於治療。
忌發物:
過敏性哮喘、皮炎及瘡癤不能吃雞、豬頭肉、魚、蝦、蟹、韭菜等發物,這些東西容易產生過敏,使病情進一步加重。
所謂“發物”,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誘發舊病,加重新病。
常見的發物有肉蛋類:豬頭肉、雞肉、雞蛋、牛肉、羊肉、狗肉、鵝肉、鵝蛋、鴨蛋等;
魚蝦類:鯉魚、鰱魚、黃魚、帶魚、黃鱔、蚌肉、蝦、蟹等;
蔬菜類:香椿、芥菜、菠菜、豆芽、萵苣、茄子、茭白、韭菜、南瓜、蘑菇等;
水果類:杏子、李子、桃子、銀杏、芒果、楊梅、櫻桃、荔枝、甜瓜等瓜果;
調味類:蔥、椒、薑、蒜之類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
其它類:菜油、糟、酒釀、白酒、豌豆、黃大豆、豆腐、豆腐乳、蠶蛹等。
發物興風作浪之理由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有學者歸納起來認為有三種可能性:
1.上述這些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會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如糖皮質類固醇超過生理劑量時可以誘發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癲癇發作等,引起舊病復發。
2.某些食物所含的異性蛋白成為過敏源,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復發。如海魚蝦蟹往往引起皮膚過敏者蕁麻疹、濕疹、神經性皮炎、膿皰瘡、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的發作。豆腐乳有時也會引起哮喘病復發。
3.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酒類、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對炎性☆禁☆感染病灶,極易引起炎症擴散、疔毒走黃。這就是中醫所說熱證實證忌吃辛辣刺激性發物的道理。
最佳服藥時間中藥一般服法是一天兩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據治療需要,具體還可分下列10種:
1.飯前服。一般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藥,以使藥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藥,因這時胃是空的,服藥後,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觸,可以較快、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2.飯後服。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藥。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藥,在飯後服用,可使藥性上行。毒性較大的藥,也宜在飯後服,避免吸收太快,導致中毒。
3.冷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冷服有兩種含義:一個是指寒性藥劑放涼後服,如治療大熱實證病症者;再是指熱性藥劑冷後服用,如治療真寒假熱病症。
4.溫服。凡平和的藥、補益的藥,均宜溫服,使其益氣,增強補益的功能。
5.熱服。凡傷風感冒、解毒的藥,宜趁熱大口服下,以達到發汗目的;祛寒通血脈的藥也如此。
6.頓服。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於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淤血等。
7.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採用多次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較快見效。
8.空腹服。凡滋補的湯藥,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
9.睡前服。安眠鎮靜的藥,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積滯、胸膈病者,服藥後宜仰臥;有頭、腦、耳、目病者,服藥後,宜去枕而臥;有左右兩肋病患者,服藥後要左右側臥。
10.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病,在睡前服一次後,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腸道寄生蟲更易被麻醉或殺死,以便排出體外。
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儘量發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藥,都應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