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比較自我怎麼辦?家長必須避免的兩種做法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逐漸發展, 凡事以滿足“自我利益”為出發點的現象日趨頻繁, 動不動就“我”字當頭:這是我的, 這個我要的……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 這種情況雖屬正常, 但若隨年齡增長, 卻一直跳不出這“小我”的圈子, 必定影響今後人際交往能力和孩子親社會性的發展。 那麼, 究竟該怎麼做, 才能讓孩子在“自我”的良性軌道上發展呢?

自我意識萌發, 開始有了“自我”欲望

“以自我為中心”產生於2歲~2歲半

這裡說到的“自我”就是自我意識。 2歲之前的孩子, 一直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 這時候他們的需求大多來自生理上的。

Advertisiment
那麼, 複雜的欲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就是一個人開始具備穩定的自我意識後。

在這個階段, 他們完成了心理上的斷乳, 即他們完全接受了母親與自己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他們渴望按照自己的意識去得到更多的利益, 哪怕是多吃一個奶片或者多在遊樂場玩一會。 另一方面, 他們具備了物權的意識, 自己的玩具、衣服不願意與別人分享, 甚至不讓別人觸碰。

作為家長, 要知道自我意識的初級階段就是這個樣子的, 甚至我們需要固化他的一些想法, 比如物權意識與獨立意識。 當然, 這些是“小我”的表現, 並不是完整的“自我”, 但它是從動物屬性的本我人格向社會屬性的自我人格的過渡階段。

2歲~3歲孩子的“小叛逆期”

Advertisiment

在這段時間, 孩子都會出現一些“造反”的舉動, 只不過會因為氣質類型的區別而稍有差別。 比如外向的孩子會出現指揮家長拿東西, 不按照他的心意就大喊大哭, 將不喜歡的東西扔到地上等破壞性行為;內向的孩子則會出現悶頭不語, 不理睬父母, 做與父母口令相反的動作, 因為很小的事情就哭個不停等表現。

當這個階段的孩子出現以上情況時, 父母不必著急與生氣, 這是他們必經的一段心路歷程。

“小我”意識爆發, 家長必須避免的兩種做法

一味遷就 NG

有的家長一味遷就孩子, 對於孩子的口令百依百順, 結果“被孩子牽著鼻子走”, 非常辛苦也非常狼狽。 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孩子對母親指手畫腳, 母親卻在一旁低聲下氣。

Advertisiment
其實這就是溺愛的一種表現形式,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會變得飛揚跋扈、驕橫自大, 當別人沒有滿足他的願望時就會暴跳如雷或號啕大哭, 長大之後便會轉化為人際交往的衝突與障礙。

過度嚴厲 NG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2歲前後發生的巨變, 內心產生惶恐, 害怕自己對孩子2歲之前的“滿足過度”導致了眼前的“苦果”, 於是就採取了高標準、嚴要求來約束自己的孩子。 通常家長會按照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讓孩子去理解父母的感受, 做不到就給予嚴厲的批評或懲罰——這種做法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徵, 受到這等待遇的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自卑的心理, 並可能導致成年後的低自尊心理。

讓孩子在“自我”的良性軌道上發展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思考“我要的”未必“真需要”

Advertisiment

“小我”的一大表現是:經常說“我要……”, 這也是讓很多家長倍感頭痛的問題。 相信大家都聽過延遲滿足這個著名的心理學術語, 有的家長通過自己主觀摸索, 採取了拖延戰術, 比如承諾過會給你, 下周給你買。 記住, 不要輕易下承諾, 如果不兌現會給孩子造成人際不信任感, 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其實, 孩子要東西的時候恰恰是鍛煉思考能力的好時機。 當孩子需要一件玩具或者衣服的時候, 他的內心充滿了渴望, 他的大腦猶如箭在弦上, 你如果多問他幾個問題, 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你能跟我說說它是什麼樣的嗎?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你拿它來做什麼呢?”不要以為這種天真姿態很傻,

Advertisiment
孩子們可是認真對待的。

所以往往在詢問兩三個問題之後他會發現也許他並不是那麼需要這個東西, 最終主動放棄。 請記住那句話, 滿足永遠是有條件的, 而愛是無條件的。

避免特權避免孩子覺得“好東西就該是我的”

現在“6+1”的家庭模式, 甚至會出現大人們爭相巴結孩子的現象, 這常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優越感”, 覺得大家理應就該對我好, 有好吃的好玩的, 第一個就該給我。 長此以往, 便會讓孩子的“小我”無限膨脹, 嚴重影響孩子今後健全人格的發展。

為避免此種現象, 建議家裡有好吃的、好玩的, 全家一起享用, 不要讓孩子感覺自己擁有“特權”, 這也可以有效地減輕孩子“小我利己”的現象。

多結交同齡夥伴自覺淡化“小我”

同輩群體的相處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在同齡夥伴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出現“小我”與“大我”的“激烈碰撞”。這個時候為了集體活動的繼續進行,“小我”會不自覺地淡化,服從大家的決定。

孩子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會從小夥伴們那裡學到知識,還能提高語言能力與情商水準。

以身示範父母注意與人分享和互動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因為6歲之前,尤其是0~3歲的孩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參考父母的表現,這種學習是無意識的、是本能的。為了避免孩子成為“小我”,家長要先成為“大我”。在吃飯、遊戲、溝通事情時,父母之間要注意分享與互動,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互相説明、互相關心,這樣便可以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在語言方面,2歲之前要多使用“你”,而2歲之後則開始使用“我們”這個稱謂,這樣也是助於降低“小我”,提升“大我”。 

多結交同齡夥伴自覺淡化“小我”

同輩群體的相處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在同齡夥伴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出現“小我”與“大我”的“激烈碰撞”。這個時候為了集體活動的繼續進行,“小我”會不自覺地淡化,服從大家的決定。

孩子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會從小夥伴們那裡學到知識,還能提高語言能力與情商水準。

以身示範父母注意與人分享和互動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是因為6歲之前,尤其是0~3歲的孩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參考父母的表現,這種學習是無意識的、是本能的。為了避免孩子成為“小我”,家長要先成為“大我”。在吃飯、遊戲、溝通事情時,父母之間要注意分享與互動,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互相説明、互相關心,這樣便可以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在語言方面,2歲之前要多使用“你”,而2歲之後則開始使用“我們”這個稱謂,這樣也是助於降低“小我”,提升“大我”。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