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沒有界限感?父母的錯(一)

當一個孩子自己跌倒, 本應該自己爬起來, 那是他自己的事, 父母卻立刻過去扶起他。 這時候, 父母已經侵入了孩子的界限, 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不良的養育方式中開始一步步缺失。

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界限感?

孩子沒有界限感, 在於大人的養育方式有問題, 尤其是缺愛、缺觸摸的孩子更容易缺乏界限感。

大人越界造成孩子無法建立界限感

個案呈現:奶奶特別寵小兵, 典型的保護過度。 這也不讓小兵做, 那也不讓小兵嘗。 在幼稚園小兵理所當然成為班上自理能力最差的孩子, 他上完廁所都不沖水,

Advertisiment
因為在家裡都是奶奶幫他按沖水鍵。

專家分析:

大人包辦了孩子的事情, 孩子不知道什麼是自己該做的, 什麼是需要別人幫忙的。 當他想自己做事時, 也不知道從哪下手。 他在未來不僅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本孩在幼年就會的事情, 比如整理書包、用完的東西原位歸放、離開桌子得把桌椅歸位、拖鞋不要亂扔等。 在和其他人進行工作生活上的合作時, 極有可能出現混淆責任的情況。 建議大人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做事的習慣, 孩子的率情大人就不要代勞, 並以此建立界限。

界限模糊令寶寶無法面對自我需要

個案呈現:不少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都不懂得拒絕人, 即便他十分不願意做某件事, 但只要別人提出來, 就會勉強答應。

Advertisiment
調查顯示, 不懂拒絕的成人都有著相似的童年經歷, 比如爸媽會讓孩子吃有營養但他並不喜歡吃的東西、要求孩子將喜歡的玩具與小朋友一起分享等等。

專家分析:

家長無原則的禮讓教育混亂了孩子的自我界限。 當孩子的真實需求與別人的指令發生衝突時, 孩子壓抑自我、陷入無法說“不”的不良溝通模式之中。

他們害怕與他人對抗, 從幼年時代便戴上友善的面具, 只考慮他人而忽略自己。 這種不滿和積怨長期壓抑在心中, 遲早會爆發。 爸媽尊重孩子, 不發出與孩子成長規律相違背的模糊指令, 對孩子建立明確的界限感大有好處。

壓制型父母養出的孩子僵硬無界限

個案呈現:父母和麗麗之間的相處更像君臣制,

Advertisiment
嚴肅而刻板, 他們認為這樣在孩子面前才會有大人的威嚴感。 麗麗沒怎麼和爸媽親近過, 甚至只要稍淘氣一點, 迎來的便是訓斥和打罵。

麗麗內向而拘謹, 只有和狗狗一起時她才會像個孩子一樣大笑。 但麗麗的爸媽對狗狗也不溫柔, 在他們眼裡, 那只不過是一條比人低級的畜生。

專家分析:

小孩的生活不僅沒有愛的溫暖, 也沒有正常的良性的互動模式。 冷漠的機械化的家庭相處, 會讓孩子今後也用同樣的方式與別人交流, 和人的互動模式也是僵硬的。 僵硬的互動模式讓人不自在, 容易產生“我是這樣的, 你為什麼不能這樣”的防禦心理。 像朋友一樣和孩子相處吧, 關係到的是孩子未來一生的互動模式。

Advertisiment

幫孩子建立界限, 觸摸遊戲走起來

當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 知道了“我”和“他人”的區別時, 就應該幫助孩子劃定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新生兒:充滿愛意的互動和撫摸

蒙塔克曾經在《觸摸》一書中說:“皮膚是嬰兒的主要器官。 ”母親給嬰兒擁抱、親吻、哺乳, 這些都滋長了他早期觸覺經驗的需求。 嬰與人交流的方式是伸出雙手請求大人抱, 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研究和觸摸自己的身體。 這時候和他們進行充滿愛的互動, 從心理上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 一個內心充滿安全感和愛意的人, 通常不會侵犯他人的界限。

1歲:適當允許孩子四處探索

孩子遇到他們熟悉和喜歡的東西就會摸摸、啃啃來探索, 很多父母忽視了孩子這些微妙的需求,

Advertisiment
用“不許動”來打斷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 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 應該允許孩子探索, 並溫柔理性地用各種方式告知和劃出界線, 讓孩子自然地在探索和試錯的過程中摸索出規則。

1歲~2歲:做手指觸摸遊戲

循序漸進地和寶寶做手指遊戲, 不僅能調動幼兒的聽、說、想等各種感官, 使幼兒手部肌肉群得到發展, 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心靈發揮作用。

3歲:參與大人的事情

三歲的孩子表現出強烈參與家庭生活的願望, 大人做什麼事小孩都要跟著去做。 讓孩子參與一般的家庭活動, 如洗碗、做飯、掃地等, 不僅對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所鍛煉, 也能提高孩子的界限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