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多會兒小諾就問我:饅頭好了嗎?我說還要過一會兒。 過了半分鐘不到, 小諾再問我:媽媽, 饅頭好了嗎?我說:別著急, 要有耐心!又過了片刻, 小諾第三次問我:饅頭好了嗎?
在得知還要過一會兒之後, 小諾終於不耐煩地問我:你說的一會兒是多久啊?
我想了想, 告訴她是5分鐘, 並讓她去客廳看分針指到幾了, 她說指到2, 我告訴她等分針指到3, 饅頭就好了。
小諾哦了一聲之後, 再也沒來煩我,
Advertisiment
孩子在得知“一會兒=5分鐘”後, 從煩躁著急變得安靜而有耐心, 前後兩種行為的巨大反差, 讓我不禁開始反省:我常批評小諾太著急、缺乏耐心, 是孩子真的沒有耐心, 還是因為她的心裡缺乏標準, 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耐心呢?
想起有一次給小諾講故事, 說有個英雄個子很高很大......小諾指著身旁的高樓問我:像這座房子一樣高嗎?
還有一次說到小嬰兒剛生下來, 臉蛋兒很小, 小諾就把倆食指靠得只剩一釐米, 問我:就這麼點點大對嗎?
細細回想一下我們平時和孩子的交流, 會發現我們常對孩子說:等一會兒就不痛了;等你長大一點就可以......;加一點點兒糖......;一塊很大很大的石頭......
Advertisiment
所有這些關於時間長度、分量、大小的描述, 其實都不太適合“心裡沒譜”的孩子。
我們和孩子的對話, 像一本中餐的菜譜, 裡面充斥著:“加少許鹽”、“油燒7成熱”、“青菜迅速焯水”......這些描述對於有廚房功底的人來說是合適的, 可對一個從沒有做過菜的人來說, 看到菜譜只能發懵, 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 更別提做出一盤像樣的菜了。
我有一本西式糕點菜譜, 裡面講解非常詳細, 比如做蛋糕, 各種原料的分量都有精確的數:麵粉多少克, 白糖多少克, 牛奶多少克......即使毫無經驗的人, 參照食譜也能做個過得去的蛋糕出來。
而孩子就是個沒有功底的人, TA需要的正是西式的菜譜。
Advertisiment
所以, 當前天小諾摔了一跤, 膝蓋撞到地板痛得哇哇大哭時, 我把她扶起來, 給她吹吹揉揉, 告訴她5分鐘後就不痛了, 她便安靜地坐等分針指到8。 因為注意力都在掛鐘上, 5分鐘後膝蓋神奇地“一點兒也不痛了”。
對於孩子來說, 確定的標準和規則, 能帶給他安全感, 因為他能自己對事物做出判斷, 而不是心裡完全沒底。
比如小諾知道饅頭要蒸5分鐘, 如果只蒸了3分鐘, 她就知道還沒有熟, 不能吃;比如她知道地鐵站有黃色安全線, 站線上外面就是不安全的......
如果我們跟孩子交流時候, 用更多確定的詞語來描, 孩子會容易理解得多。 給孩子講大象的時候, 如果在“鼻子很長”後面加一句“能一直垂到地上”, 會形象生動許多。
很多時候,
Advertisiment
不僅僅孩子如此, 我們大人也常遇到這樣的事。 比如說新到一個單位上班, 有同事結婚發喜帖, 我們可能就不知道紅包要包多少, 因為每個單位的“標準”都不太一樣, 包多了不好, 包少了更不行。 這時我們就得去瞭解一下“標準”。
還記得當年汶川大地震, 劉德華等藝人最先倡議捐款, 他捐了10萬, 最後被無數網友惡罵, 因為很多藝人都是捐的20萬。
其實我覺得劉德華挺冤的, 你說他差這10萬嗎?肯定不差!他要是知道大家都捐20萬, 他怎麼會只捐10萬? 他是最初倡議的幾個人之一, 本意是想起個帶頭作用, 可是地震該捐多少錢, 這個標準很難把握,
Advertisiment
你看, 對於缺乏“標準”的事情, 大人尚且不容易做決斷, 何況孩子呢?
年幼的孩子需要做決定的事比較簡單, 需要的“標準”比較單一, 我們直接告訴他一個確切的資料, 或者一個參照的榜樣就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需要他獨立做決定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也越來越複雜, 這時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必須遵循的規則, 而不只是簡單的指標。
比如我大女兒小曦, 以前常常問我:我可以做這個嗎, 我可以做那個嗎?早幾年我一般告訴她可以, 後面再帶一句解釋的話。 近來我一般不直接告訴她答案, 只告訴她準則,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些準則包括:不能傷害自己, 不能傷害或者妨礙別人, 不能損害環境。符合這三個準則之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可是生活總在不斷變化,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面臨的問題會越來越複雜,複雜到我之前告訴她的三個準則已經解決不了。
前幾天我和小曦討論學校霸淩的問題,小曦告訴我哪個同學曾經遇到什麼樣的欺負,哪個同學喜歡欺負別人。接著我們討論了遇見這種“欺負事件”要不要幫助弱者,為什麼要去幫助他們,並聊了許多難以決斷的事情。
我不想跟小曦說什麼“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等,這些高大上的道理只會引發她極大的反感,從而迅速終止我們的聊天。
我告訴她一個新的準則:凡事但求“心安”!
我跟孩子分享了自己的兩個故事:
高中時,有一次我坐班車從家裡返校,買票的時候售票員多找給我5毛錢,我拿著錢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告訴售票員:“你多找了我5毛”。已經走到後排的售票員回頭拿走了錢並說謝謝。我周圍有人竊竊私語:“這個年頭還有雷鋒啊!”其實,我不是學雷鋒,我只是想:如果這五毛錢不還給售票員,我的心將會不安,而每次回家都要乘坐同一趟車,我每看見他們一次都要不安一次......
還有一件事也是發生在高中的時候:很冷的冬天,我的鞋壞了,在街上找一個老頭修鞋,2塊錢。我遞給他一張5塊的,他找給我8塊,估計是把我給他的5塊記成了10塊吧。我在心裡天人交戰了一會兒,5塊錢,差不多是我一星期的菜錢了......但我很快就把5塊錢還給老人了,我不想今後每逢天寒地凍就會想起這件事,不想以後看見所有老人都心不安。
給小曦講我的故事,不是想討論這麼做合不合法,或者宣傳拾金不昧之類的道理。我只想告訴孩子:當面臨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時,問問自己,怎樣才能心安。
回到她說的同學被欺負,朋友性格不討喜被孤立......要不要伸出援手?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不伸出援手,將來會不會心不安?
但求心安,就是我告訴小曦的一個新“準則”,在法律之外,再加上這個“準則”來幫助自己下決斷。
電影《完美的陌生人》裡有個情節特別打動我:
17歲的女兒打電話給爸爸,說男友邀請她去他家過夜,他的父母都今天都不在家,她不知道去還是不去。
爸爸問女兒怎麼回答的,她說:
“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去……可我沒想到是今晚。如果我不去的話,他可能會不高興。我該怎麼做?”
爸爸溫柔地說:“不要因為他不高興而去他家,這不該是唯一的理由。”
接著他說了一段非常溫暖的話:
“我要說的是,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不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如果你以後想起,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不太確定,那就忘掉它吧!因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
將來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
多麼溫暖多麼睿智的回答,這正是我要告訴孩子的另一個“準則”。
不能損害環境。符合這三個準則之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
可是生活總在不斷變化,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面臨的問題會越來越複雜,複雜到我之前告訴她的三個準則已經解決不了。
前幾天我和小曦討論學校霸淩的問題,小曦告訴我哪個同學曾經遇到什麼樣的欺負,哪個同學喜歡欺負別人。接著我們討論了遇見這種“欺負事件”要不要幫助弱者,為什麼要去幫助他們,並聊了許多難以決斷的事情。
我不想跟小曦說什麼“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等,這些高大上的道理只會引發她極大的反感,從而迅速終止我們的聊天。
我告訴她一個新的準則:凡事但求“心安”!
我跟孩子分享了自己的兩個故事:
高中時,有一次我坐班車從家裡返校,買票的時候售票員多找給我5毛錢,我拿著錢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決定告訴售票員:“你多找了我5毛”。已經走到後排的售票員回頭拿走了錢並說謝謝。我周圍有人竊竊私語:“這個年頭還有雷鋒啊!”其實,我不是學雷鋒,我只是想:如果這五毛錢不還給售票員,我的心將會不安,而每次回家都要乘坐同一趟車,我每看見他們一次都要不安一次......
還有一件事也是發生在高中的時候:很冷的冬天,我的鞋壞了,在街上找一個老頭修鞋,2塊錢。我遞給他一張5塊的,他找給我8塊,估計是把我給他的5塊記成了10塊吧。我在心裡天人交戰了一會兒,5塊錢,差不多是我一星期的菜錢了......但我很快就把5塊錢還給老人了,我不想今後每逢天寒地凍就會想起這件事,不想以後看見所有老人都心不安。
給小曦講我的故事,不是想討論這麼做合不合法,或者宣傳拾金不昧之類的道理。我只想告訴孩子:當面臨一件難以抉擇的事時,問問自己,怎樣才能心安。
回到她說的同學被欺負,朋友性格不討喜被孤立......要不要伸出援手?可以問問自己:如果我不伸出援手,將來會不會心不安?
但求心安,就是我告訴小曦的一個新“準則”,在法律之外,再加上這個“準則”來幫助自己下決斷。
電影《完美的陌生人》裡有個情節特別打動我:
17歲的女兒打電話給爸爸,說男友邀請她去他家過夜,他的父母都今天都不在家,她不知道去還是不去。
爸爸問女兒怎麼回答的,她說:
“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去……可我沒想到是今晚。如果我不去的話,他可能會不高興。我該怎麼做?”
爸爸溫柔地說:“不要因為他不高興而去他家,這不該是唯一的理由。”
接著他說了一段非常溫暖的話:
“我要說的是,這是你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刻,是你會銘記一生的事情。不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談資,如果你以後想起,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並不這麼認為,或者不太確定,那就忘掉它吧!因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
將來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這件事都會讓你嘴角帶笑的話,你就去做吧!
多麼溫暖多麼睿智的回答,這正是我要告訴孩子的另一個“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