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淘氣不聽話?請注意你的說話方式

上周, 我帶著孩子坐公共汽車。 孩子淘氣, 用腳踢前面的椅子。 當時, 我順口就說出:你不要踢了, 再踢, 前面的阿姨要生氣了。 話還沒說完, 我就意識到自己這種說法是很有問題的。

這不是一個好的教養方式。

和大多數家長一樣, 我也是採用禁止、命令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這會讓小孩子一頭霧水, 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想要他做什麼。 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我們教育孩子並不想讓其成為因害怕別人發火, 才不做某些事情的人, 而是希望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共情能力的人。

Advertisiment

所以上述的說法, 既沒有告訴孩子不能踢椅子的具體原因;同時, 那實際上是一種威脅, 因為「如果不停下來」, 就會有人「生氣」, 也就是說, 「你危險了」, 「安全會受到威脅」。

而且既然是威脅, 就暗示:如果這事別人不生氣, 就可以隨便做。

當然我們知道, 一件事的是非好壞, 和其他人生不生氣沒有關係, 即便別人沒有表達生氣, 不該做的還是一樣不該做。

那麼好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呢?

好的處理方式是具體且清晰地告訴孩子, 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以及可以怎樣做。

因此我趕緊改成對孩子說:你有點無聊, 想要踢踢看。 可是你這樣踢, 前面的阿姨的椅子震動, 這會讓阿姨很不舒服, 阿姨會覺得很難受。 所以不可以再踢了。

Advertisiment
你覺得無聊, 媽媽可以抱著你看看外面的汽車。

相比前一種威脅式說法, 後面的這種共情具體式說法具體地告訴孩子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

另外, 也能夠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行為會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 逐漸讓孩子成為一個更有共情能力的人。

那麼這麼說, 孩子就一定能做得到嗎?

要想讓孩子做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 要分成三個部分來評估。

1)孩子知不知道要怎麼做;
2)孩子願不願意那麼做;
3)孩子是不是有能力那麼做。

這三個部分可以是各自獨立。 我們還是用剛才的例子, 孩子可能知道不要踢椅子, 也願意不干擾別人, 但是從發展水準上, 他還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 身體總是亂動。 這時可以先解決前面兩個部分,

Advertisiment
隨著孩子的成長, 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 有能力那麼做的時候, 他就能做到了。

不過, 威脅式說法, 實在是媽媽們太熟悉、太經常用到的說話方式, 一不小心就會脫口而出。

那麼你可以試著不用「生氣」, 而是說, 「你這樣踢阿姨會不舒服」, 把阿姨會「生氣」置換為「不舒服、難受」的次級情緒出現, 不去強調生氣的威脅性, 而是提示後果。

如果用「生氣」, 還會有個結果, 孩子可能就會故意看看阿姨是不是真的會生氣, 繼續一直踢。

孩子就像科學家, 他們對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運轉的非常感興趣, 一定要親自驗證一下, 爸爸媽媽所說的「原理」, 是不是真的那樣起作用。

所以我們修正自己的說法可以從「阿姨會生氣」改為「阿姨會不舒服」開始。

Advertisiment
當然最好還是用共情式說話和孩子交流。

對照威脅式和共情具體式兩種說話方式的, 我們可以得出下圖的分析:

可以看出, 就是不要用簡單粗暴的命令、禁止, 要求應具體明確。 告知為什麼, 做了之後的結果, 具體該怎麼做。

生活是具體的, 我們不妨看下哪些媽媽經常用到的說法方式我們可以改進:

Before:你差不多行了!
After:大概還有幾分鐘能結束?

Before:等一下!
After:再等我 3 分鐘哦。

Tips:使用具體的數位。

Before:別跑!
After:咱們走著吧。

Before:危險!
After:停下來!

Tips:使用具體的指令。

before:我要說多少遍你才懂!
after:你覺得怎麼做才好呢?

Before:真是的, 我不是說過了嘛!
After:怎麼做更好來著?

Tips:詢問,幫助孩子提出具體方法。

Before:(孩子摔倒了)不疼!
After:好疼噢。

Before:(孩子說討厭)不許說這種話!
After:是嗎?你討厭這個啊。

Advertisiment

Tips:肯定孩子的感受, 共情能讓孩子更快恢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