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都非常關心寶寶的智力開發。 寶寶的潛能是不可想像的, 那怎樣才能開發寶寶的潛能呢?又有什麼最有效的方法呢?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愛琳·甘迺迪·摩爾博士指出, 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過滿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雖然道理上家長們都懂得讓孩子休息很重要, 但是在競爭的壓力下, 家長們不得不為之, 生怕對不起孩子的潛能。
當有人告訴你, 你的孩子很有潛能, 你會很開心, 想像孩子的人生走向輝煌, 超越了你的所有成就, 卻沒有你受過的苦, 就連你都要羡慕孩子了。 然而, 潛能只是一種可能性,
Advertisiment
教育要“三多”?
教育要“更早, 更快, 更多”?
親戚朋友和早教專家都來指導如何發揮孩子的潛能, 他們建議:
寶寶還在子宮內就讓他聽莫札特音樂。
讓寶寶吃“啟動大腦”的配方奶粉。
讓正在學走路的寶寶參加體操訓練。
讓寶寶上音樂課, 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三歲就要學踢足球, 不然就太晚了。
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多學幾門外語。
做一種訓練是不夠的, 寶寶要全面發展。
這些資訊都在強烈地要求你做得“更早, 更快, 更多”, 好像哪位父母不給孩子報一堆訓練班, 就要背上“疏於照顧”的罪名。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愛琳·甘迺迪·摩爾博士指出, 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過滿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Advertisiment
熱心的家長陷入焦慮, 為了確保孩子發揮出所有潛能, 時刻關注孩子的客觀指標——學習成績。 分數低了, 家長就很糾結, 擔心孩子學習沒有努力, 或者老師教得不好, 於是監督孩子做作業, 幫助他們考前複習, 批改他們的卷子……
摩爾指出, 孩子的潛能原本只是一種可能, 但到了家長那裡卻變成了一種期待。 支持和鼓勵孩子取得好成績是應該的, 但太過在意就會變成焦慮的關注, 潛能就成了一種包袱。
人生的潛能不只是成績
人性的潛能不只是成績
摩爾認為, “孩子不成功, 就是失敗”是對潛能的狹隘看法。
Advertisiment
培育孩子的潛能, 從廣義上講就是培育他們的人性, 包括拓展他們與別人的善意溝通, 以及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感受比自我更偉大的世界, 尋找人生的快樂和滿足, 締造有意義的人生……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 家長的評價與反應塑造了孩子對自己的看法。 世界會告訴孩子“你很聰明”, 但家長可以幫他看得更遠, 要讓孩子知道, 除了成績以外, 友善、幽默、好奇、決心、勇敢和熱情等品質同樣重要。
潛能很大者反而不幸福
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是家長們最看重的潛能。
Advertisiment
潛能大反而不幸福
一遇到困難就會氣餒。
犯了小錯誤就憂心如焚。
做事沒有動力, 不投入。
無法和同班同學合作。
與大人們作無謂的爭鬥。
遠離同齡人, 感到孤獨。
我們活在一個自戀的時代,
Advertisiment
真正的危險, 是聰明的孩子完全用成績來衡量自己, 相信“我很聰明, 但我就只是聰明而已”, 這讓他們變得極度脆弱。 如果他們的表現不夠完美, 或者有人比自己還聰明, 如果學習出現困難, 受到挫折, 他們就會感到什麼都不對勁, 自己就沒有了價值。 一點點批評就可以激怒他們, 或者讓他們很受傷。 即使他們取得的成績也是虛的, 因為別人的羡慕代替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