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善意的、反復的提醒, 你都置之不理的話, 最終會把別人激怒……
——————————————————
有位媽媽說, 她回家的時候, 發現孩子和爸爸在撕扯, 原因是孩子玩一個類似金箍棒的玩具, 浸水後甩著玩, 把上面的水都甩到了別人身上, 爸爸和周圍的人都提醒他不要這樣, 但他繼續甩, 反復提醒之後, 爸爸一怒之下把孩子的玩具給扔了。 孩子就撕扯著要把爸爸的手機也扔了。
媽媽瞭解了事情原委, 也支持爸爸, 於是孩子就生氣回家了。 過了一會兒, 孩子對媽媽說:“你要向我道歉。 ”媽媽說:“我不會給你道歉的, 因為我沒有錯, 如果我錯了我會道歉的。
Advertisiment
過了一會兒, 孩子又說:“老媽, 你應該向我道歉, 這個玩具是我從哥哥那裡千辛萬苦搶過來的, 就這樣被扔了。 ”媽媽說:“你既然知道來之不易, 為什麼不好好保護它?而且還要用它去搞破壞。 ”孩子說:“這個棒髒了, 我就去河裡洗一下, 上面有水, 我想把水甩幹。 ”媽媽說:“當時你要說清楚。 ”孩子說:“我剛甩的時候, 老爸就給扔了。 ”媽媽說:“那是你的緣故, 怪不得別人。 ”孩子聽了這話, 就賭氣躺在床上。
我問這位媽媽:“你相信孩子的解釋嗎?”媽媽非常肯定地說:“不相信。 ”孩子的解釋顯然是避重就輕。
像這樣的事情, 反應了親子之間的溝通常態, 一方面, 這件事情最關鍵的點並沒有被討論;另一方面, 媽媽被孩子所引導, 沿著“道歉”的話題說了半天,
Advertisiment
我單刀直入地問媽媽:在這件事情上, 孩子到底錯在了哪裡?媽媽想了半天說:第一, 他把水弄到了別人身上;第二, 屢次提醒都不改, 最終導致爸爸扔掉了他的玩具。
我建議媽媽不要被孩子繞進去, 直接跟孩子談最核心的問題:如果別人善意地、反復地提醒你, 你都置之不理的話, 最終會把別人激怒。
這正是孩子溝通中存在的最大問題, 不善於換位思考, 對別人的處境和願望沒有回應, 不管是在家裡, 還是在學校, 對於善意的提醒和要求, 他總是無動於衷, 最終把別人激怒, 直接對他大吼大叫。
而我們的引導思路, 就是讓孩子從自己的感受和道理中走出來,
Advertisiment
【奶爸說】
這個案例中講到的“被孩子繞進去”, 忽視了最核心的問題, 是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狀況。 通常家長的脾氣被引爆的點, 並非是單純的在孩子調皮時做的那件事情上, 而是在於“反復提醒孩子”無果, 最終被激怒。 但大多時候家長並沒有把這個最關鍵的原因看清楚、講出來, 讓孩子真正明白。 所以, 當下次再出現類似情況時, 同樣的事情還會反復發生, 孩子還會無視提醒, 家長則會更生氣, 對孩子發脾氣, 之後又會產生自責情緒……如此往復迴圈
孩子6歲前特別是幼兒期的孩子, 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不會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