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軟硬”都不吃?

“軟”並非說一車好話或者給一大堆好東西, “硬”也不是打屁股或者罰站之類的處罰。 任何有效的辦法都必須是“到位”, 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與願違。

生活情景:

軟硬不吃的洋洋

洋洋是個5歲的小男孩, 特別調皮, 在幼稚園裡不是搶人家小朋友的玩具, 就是有事沒事招惹其他小朋友。 老師跟他講道理, 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而且還會大哭大鬧地耍賴。 有時候, 老師為了激勵洋洋, 對洋洋說:“洋洋, 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 老師就獎勵你一個大大的紅五星。 ”換做其他小朋友, 肯定會很興奮地點點頭,

Advertisiment
可洋洋卻滿不在乎地說, “我家裡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裡, 更是了得, 仗著有爺爺奶奶護著, 不管爸爸媽媽對他多“凶”, 他都不怕, 而且還故意挑釁:“我才不怕你們呢!”真是個軟硬不吃的小傢伙……眼看再一年, 洋洋就要入學了, 這樣子可怎麼能行呢?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著急, 但不知怎樣做才好。 要改善洋洋軟硬不吃的狀況, 必須要明確為什麼洋洋會軟硬不吃。

原因一:“軟的不軟, 硬的不硬, 我當然都不吃了。 ”

這是洋洋軟硬不吃的第一個原因。 真正的“軟”是軟到孩子的心裡, 讓孩子覺得得到了所需要的, 改變是聰明而值得的, 而真正的“硬”也是硬到孩子的心裡, 讓孩子覺得不改變是不可能的。 而對洋洋的“軟”和“硬”很可能因為流於表面而變得無效。

Advertisiment

比如, 對於洋洋“搶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為而言, 其真正的需求並非“故意讓小朋友哭或生氣”, 而是“想和小朋友玩, 引起小朋友的注意”, 所以如果老師或者家長只和洋洋講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類的“軟”道理, 對洋洋當然沒有什麼實質幫助, 洋洋自然也不會或者難以聽從了。

家長和老師需要仔細想想, 平時教育孩子的“軟”和“硬”是否到位了, 是否能讓孩子為之所動。

孩子為什麼“軟硬”都不吃?

原因二:“大人一會軟, 一會硬, 我也不知道該吃哪一套。 ”

“軟”和“硬”配合運用非常重要。 對於孩子而言, 既要講“軟”道理, 也要用“硬”規則, 二者如果能巧妙結合, 效果當然會好, 但如果二者配合不當, 就會造成洋洋這樣的感覺“大人一會軟、一會硬”的混亂感覺。

Advertisiment
之所以會出現混亂, 往往是因為大人的情緒化, 缺乏內在的一致性:當心情好的時候, 對洋洋的不合理行為常常“寬大處理”, 說幾句就好了;而心情煩躁的時候, 對洋洋同樣的不合理行為則會“狂風暴雨”一通, 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 原本“軟”和“硬”, 都是為了讓洋洋懂得行為規則, 理解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學會自我控制;但這樣的“軟硬兼施”, 只會讓洋洋覺得行為結果取決於大人的情緒, 與自己怎麼做無直接關係。 說到底, 這還是一個“一致性”的問題, 不僅“硬”要強調一致性, “軟硬兼施”也要講究一致性。

原因三:“爸爸硬的時候, 奶奶不讓, 我當然就不吃‘硬’的了。 ”

大人之間意見的不統一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行為缺乏執行的標準。

Advertisiment
這一點很好理解, 想想看:本來老虎是很讓人敬畏的, 但如果被關在了鐵籠子裡, 還有幾分威懾力呢?生活中, 如果爸爸對洋洋來“硬”的, 其他的家庭成員(比如爺爺奶奶)卻一個勁勸阻爸爸, 那還能怎麼“硬”呢?這其實是洋洋最得意的心底話了――“因為有‘籠子’擋著, 我才不怕你呢!”

小編總結:其實, 造成孩子“軟”·“硬”都不吃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的過度的寵溺, 特別是祖父母的溺愛, 他們會說孩子說不得, 更加打不得, 你小時候可是比你孩子淘氣多了, 我們也沒打過你吧, 那你現在也不能打你的孩子。 所以, 對於父母的話, 你也不好反駁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