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對別的小朋友不理不睬呢?

媽媽自述

我家寶貝今年2歲, 在家人眼裡, 他是個活潑愛動的男孩, 最喜歡找人一起玩, 尤其喜歡找我玩。

可奇怪的是, 他一到外面, 就變得格外“內向”, 從不主動和別的小朋友玩, 也不主動和別人說話。 哪怕有稍大點的孩子主動過來和他一起玩, 他還是很被動, 根本不搭理別人, 只顧玩自己的。

我很著急, 怕孩子性格內向, 以後不善交際;但同時又很困惑, 孩子在家明明很喜歡找人一起玩, 為什麼到了外面, 對別的小朋友就不理不睬了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寶貝心理探析

首先想說的是,

Advertisiment
這位媽媽大可不必著急, 因為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 在同齡夥伴面前, 有這樣的表現, 是非常正常的。 因為孩子的社會性☆禁☆交往模式, 是有一個漸進的心理發展過程的。

3歲前, 孩子更關注自己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大部分3歲前的孩子, 由於受思維和認知發展的限制, 他們還處在“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的階段。

獨自遊戲就是指孩子在遊戲時, 常常只關注自己手頭上的活動, 即便周圍有很多同齡夥伴, 他也不會去注意, 更不會主動和夥伴進行交流。 年齡越小的孩子, 這種遊戲的方式越明顯, 尤其在2歲前, 最為突出。

平行遊戲是指孩子與別的同齡夥伴在一起時, 他開始會注意到對方, 甚至會主動拿起和對方一樣的玩具(比如對方拿起一把鏟子挖沙子,

Advertisiment
他也模仿著做一樣的事情), 但他們彼此間沒有互動, 各幹各的事。 這種遊戲方式通常在兩三歲時會較為明顯。

所以, 來信中這位寶貝, 和別的孩子在一起時, “基本不搭理別人, 只顧玩自己的”, 正是這個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特徵的外在表現。

3歲前, 更愛和家人玩耍

此外, 當面對不確定的陌生環境和不熟悉的人時, 人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摸索、磨合和適應。 而在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環境(比如家庭環境)裡, 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 則往往會最容易表露出自己的本性。 成人是這樣, 孩子亦是如此。

另外, 還十分值得一提的是, 對於2歲左右, “社會活動”範圍基本還只是局限在家庭中的孩子來說, 家人依然是他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玩伴”,

Advertisiment
並且根據各家庭成員與孩子依戀程度的不同, 在孩子心中會有一個“排名”, “排名”越靠前的人, 孩子越喜歡和他/她在一起。

3歲後才更樂意與夥伴玩

當孩子再長大些, 三四歲後, 隨著社交敏感期的到來和年齡的增長, 會與同齡夥伴慢慢發展出形式更為複雜、水準更高的遊戲互動形式, 即“聯合遊戲”與“合作性☆禁☆遊☆禁☆戲”階段。 到那個時候, 他們不但會注意到對方, 還會有交流和溝通, 甚至還會為了同一目標而分配任務。  

為孩子社交能力發展“鋪路”

雖然3歲以下的孩子更喜歡獨自玩耍或和家人一起玩耍, 但父母仍可以在不勉強孩子的前提下, 提供一些社交引導, 為孩子日後真正進入“社交圈”奠定基礎。

Advertisiment

多創造和同齡夥伴一起的機會

儘管孩子目前還處在“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階段, 與同齡孩子交集不多, 不過, 多創造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的機會, 能有助於孩子儘早地關注到他人。

並且隨著思維認知的發展, 孩子間的互動會慢慢增加, 經常與同齡夥伴在一起, 有助於社交經驗的增加。

假扮性☆禁☆遊☆禁☆戲, 促進社會性發展

2歲多的孩子正處在“愛模仿”的階段, 比如拿著玩具和書, 模仿媽媽做飯、爸爸看書、員警指揮交通、老師上課等等場景。 家長可為孩子多創設一些假扮性的遊戲場景(比如孩子當醫生, 你當病人;或者孩子當老師, 你當學生等), 讓孩子體會不同角色間的互動方式, 有助於促進孩子社會認知的發展和增強自身與周圍人互動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家長榜樣示範, 做好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父母的一言一行, 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所以, 為了孩子今後社會性能力的良好發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 要為孩子做好榜樣示範, 比如見到朋友、熟人, 主動問好;多用禮貌用語, 待人接物周到而得體……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家庭氛圍的薰陶, 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社交能力因人而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 也並不是整齊劃一的。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自己的氣質類型, 在社交行為的發展上, 會有不同的進度和表現。

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自來熟”, 可能1歲半左右的時候就會主動去拉小朋友的手;而有些性格比較“慢熱”的孩子, 可能到了4歲,才會主動向別的小朋友示好。跟著孩子的身心節奏走,才能更有利於他社交能力的發展。 

可能到了4歲,才會主動向別的小朋友示好。跟著孩子的身心節奏走,才能更有利於他社交能力的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