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就是靜不下來? 上篇

許多媽媽都會希望孩子能夠不要動那麼多!但是育兒專家表示,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 孩子的奔跑、跳躍等大肢體的活動, 其實是在跟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各種刺激, 讓大腦藉由處理這些刺激的過程增加腦神經的連結度, 這就是“感覺統合”。

目前科學強調藉由“運動”來改善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就是給予大腦各種“動”的感覺刺激, 當大腦得到足夠刺激後神經系統就會穩定下來, 孩子自然可以安靜學習。 那麼該給孩子甚麼樣的運動呢?首先我們要先來瞭解大腦接收運動訊息的機制, 也就是我們的“前庭系統”。
Advertisiment

前庭系統位元在我們的內耳, 一邊各有一組, 也就是大家所常聽到的“三半規管”及“耳蝸”等構造。

當我們頭部與地心引力有交互作用時, 例如跳躍、旋轉或奔跑時, 管中液體的流動刺激纖毛的擺動, 而這樣的訊息傳遞到大腦後, 大腦得知我們的動作, 可以進而下達指令保護自己。
這就是大家聽說“前庭系統維持我們的平衡”的原因, 就像是當我們絆到石頭時, 身體會突然加速往前、往下, 這時前庭系統感覺到這樣的資訊傳遞到大腦, 大腦判斷我們要跌倒了, 於是立即下達指令伸出雙手來做支撐。

如果孩子的前庭系統無法順利處理訊息, 那麼大腦也就無法下達正確指令, 所以有時我們會看到孩子跌倒卻沒有伸出手保護自己,
Advertisiment
又或者孩子奔跑直挺挺地撞上牆壁沒有減速, 這都是對於前庭刺激沒有正確整合處理的結果。
這麼說來, 只要讓孩子有得到速度刺激就有前庭整合了嗎?那麼坐火車有沒有前庭刺激呢?深入地說, 讓孩子得到前庭刺激的重點並非“速度”, 而是“加速度”, 也就是要有速度的改變!

並非快速的移動能提供前庭刺激, 而是要有速度的改變, 像是搭乘遊樂園裡的雲霄飛車或海盜船, 並不是因為他們速度很快, 而是因為速度的快慢變化較大, 才能提供大量的前庭覺刺激。
除了給予前庭覺刺激外, 更要能説明大腦能夠整合訊息!有些孩子喜歡自己原地旋轉, 但是卻不喜歡坐上旋轉咖啡杯, 這是因為原地旋轉是他可以控制速度及時間的,
Advertisiment
因此大腦不會覺得恐懼並且能接受這樣的刺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