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會有“戀物癖”?怎麼樣引導和解決?

1、前段時間, 有位媽媽在群內說:“我家孩子都一年級了, 睡覺的時候必須要抱著她的舊毯子, 半夜醒了先找毯子才能繼續睡覺, 這個是戀物癖嗎?要不要去找心理醫生討教方法。 ”

其實, 當大家到一起談論這個話題時, 父母都會發現, 自己的孩子也有一個特別的寶貝, 有可能是毛絨玩具, 也可能是一塊小毛巾或者睡衣。

而且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我記得兒子斷奶後, 發現他每次喝牛奶時, 都會用手捏著自己內衣的衣擺, 有規律的反復用手指揉著, 跟他喝奶的節奏保持一致。

如果你把他的手從衣擺上扯下,

Advertisiment
那他會馬上抗議, 看上去很生氣。

而且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三歲多。

而到了後來, 只是在睡前捏著自己的睡衣衣擺, 然後慢慢睡去。

剛開始, 我們還有一點擔心, 覺得這個習慣養成了, 會不會一直這樣。

如今才知道擔憂都是多餘的。

因為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 正慢慢改變著。

而當我接觸兒童心理學之後, 更慶倖給予了孩子理解及保護。

2、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了“過渡性客體”。

他指出在孩子的早期情感發展中, 孩子對養育者情感的變化過程是:絕對依賴→對養育者情感的相對依賴→自身情感趨向獨立。

男孩女孩在出生幾個月後, 都會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特的“過渡性客體”, 這個“過渡性客體”成為對父母情感依賴的替代物,

Advertisiment
起到了“情感補給站”的功能, 幫助孩子逐漸向情感獨立方向發展, 如果“過渡順利”, 父母可以觀察到孩子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對“過渡性客體”的依賴, 呈現出“此長彼消”的態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幾乎每一個孩子, 包括曾是孩子如今為人父母的我們, 都有一個特殊的夥伴。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 這個夥伴就跳了出來。

陪著孩子, 給孩子媽媽般的陪伴。

而且, 這個夥伴總是在特定的時間出現。

比如快睡覺的時候, 孩子一定要摸著它, 才能入睡。

有的孩子是喜歡摸著媽媽的乳☆禁☆房睡覺。

而有的孩子喜歡抓著媽媽的睡衣。

也有的孩子是輕輕地揉著自己的睡衣擺子。

方式不一樣, 但是背後的心理需求都是一樣的。

Advertisiment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以及給予恰當地呵護。

讓孩子跟這個客體在一起, 他與這一客體的關係是非常平靜的。

這個客體是主觀的, 也是客觀的。

它位於內心和外在的邊界上。 它既是夢, 也是現實。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 它是一個必需的物件, 最後會像年老的士兵一樣消逝。

3、在繪本《阿文的小毯子》裡, 有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 一隻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 他有個習慣, 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時, 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

有小毯子陪著阿文, 他心裡就很安穩, 也不會整天都黏著媽媽和爸爸。 但是, 他慢慢長大, 上小學了, 他仍然不能離開小毯子。

阿文的媽媽爸爸覺得要改變這樣的情況,

Advertisiment
既不讓阿文過分地依賴小毯子, 又不能讓阿文感覺失去了小毯子, 怎麼辦呢?

終於, 媽媽爸爸和阿文商量好, 把小毯子剪下一塊給阿文做了一塊手絹, 這樣, 阿文依然可以帶著他的“小毯子”, 但也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 適應學校的生活了。

阿文是幸運的, 因為有一個願意聆聽他內心的父母。

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跟他說:“你聽我的, 沒有理由, 因為我是你爸媽”。

可是現實中很多孩子卻被傷害, 父母還覺得是孩子不懂事。

有一個媽媽說自己有一個事非常後悔。

那次是一個親戚帶著孩子在家裡做客。

女兒拿著自己最喜歡的小兔子玩具跟表弟分享, 沒想到弟弟一定要, 走的時候還說要帶走。

當時她想女兒反正也玩了很久了, 送給弟弟玩也合適,

Advertisiment
就做主送了出去。

結果那天女兒一反常態, 又哭又鬧。 她覺得這樣很出醜。

把女兒關進房間, 然後笑著把親戚送走。

小外甥抱著玩具開心地走了。

而那次女兒好幾天都悶悶不樂, 但是過了幾天也沒事了。

沒想到後來帶女兒去親戚家做客的時候, 真的把孩子的心給傷了。

那天女兒在表弟的房間裡看到自己的小兔子已經被分解了, 破爛不堪。

孩子當時沒說話, 只是把玩具收拾好。

這時她看到了, 看著女兒小小的身軀在那微微發抖。

孩子的心就這樣又被傷害了一次。

對弟弟來說, 這可能是一隻毛絨玩具兔。

但是對姐姐來說, 這是她親密的夥伴, 是陪伴了她人生最初幾年的好夥伴。

這件事對孩子的內心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程度, 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這樣的事件,會讓孩子的情感受傷。

意味著孩子的情感寄託被支離破碎,像那個破碎的玩具一樣。

4、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總是會構建一個安全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面,孩子會有自己親密的夥伴。

也許是心愛的玩具,也可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對他們來說這些可以給他們安全感,

有時候會是一個假想的物件,但是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

比如《頭腦特工隊》裡小主人公想像出來的四不像朋友“冰棒”。

它的身體是棉花糖,擁有貓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還有一部分海豚的基因。它色彩鮮豔,性格活潑,哭出來的眼淚是各種糖果……渾身上下都是小朋友們熱愛的元素。

這個幻想的朋友跟孩子在現實世界裡找到的依戀品是一樣的。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幾年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而且在孩子長大後離開,那時意味著孩子已經獨立,開始跟自己的童年告別,進入少年時代。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孩子睡覺都要抱著東西,這可不是戀物癖,這是他們想要的安全感,這是孩子的“情感源地”。

父母要選擇尊重和接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順利過渡”。

另外就是給予恰到好處地呵護,這個工作需要父母來做。

父母要培養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因為有了這個基礎。

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就會有度,不會呈現出一種病態。

在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與孩子的遊戲互動或身體接觸,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這樣會減輕孩子對特定物品的關注。

多鼓勵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指責。

給孩子一個無條件的抱抱,而不是只有在孩子聽話的時候才給予擁抱獎勵。

就算孩子做錯了,也可以抱抱他,化解他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當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愛和支持,再跟他談談行為,進行合適的引導,遠比打罵要有效。

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一般不會對外物產生太大的依戀。

一般情況,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慢慢消失。

如果一直存在,或者愈演愈烈,那父母就要看看自己跟孩子之間是不是真正形成了親密的依戀關係?看孩子是不是充滿安全感?

因為孩子的問題,往往照出家庭和父母本身的問題。

我們不得而知。

但是這樣的事件,會讓孩子的情感受傷。

意味著孩子的情感寄託被支離破碎,像那個破碎的玩具一樣。

4、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總是會構建一個安全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面,孩子會有自己親密的夥伴。

也許是心愛的玩具,也可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對他們來說這些可以給他們安全感,

有時候會是一個假想的物件,但是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

比如《頭腦特工隊》裡小主人公想像出來的四不像朋友“冰棒”。

它的身體是棉花糖,擁有貓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還有一部分海豚的基因。它色彩鮮豔,性格活潑,哭出來的眼淚是各種糖果……渾身上下都是小朋友們熱愛的元素。

這個幻想的朋友跟孩子在現實世界裡找到的依戀品是一樣的。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幾年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而且在孩子長大後離開,那時意味著孩子已經獨立,開始跟自己的童年告別,進入少年時代。

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麼孩子睡覺都要抱著東西,這可不是戀物癖,這是他們想要的安全感,這是孩子的“情感源地”。

父母要選擇尊重和接納,要相信孩子有能力“順利過渡”。

另外就是給予恰到好處地呵護,這個工作需要父母來做。

父母要培養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因為有了這個基礎。

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就會有度,不會呈現出一種病態。

在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通過與孩子的遊戲互動或身體接觸,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這樣會減輕孩子對特定物品的關注。

多鼓勵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指責。

給孩子一個無條件的抱抱,而不是只有在孩子聽話的時候才給予擁抱獎勵。

就算孩子做錯了,也可以抱抱他,化解他內心的恐懼和不安。

當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愛和支持,再跟他談談行為,進行合適的引導,遠比打罵要有效。

經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一般不會對外物產生太大的依戀。

一般情況,孩子的這種戀物行為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慢慢消失。

如果一直存在,或者愈演愈烈,那父母就要看看自己跟孩子之間是不是真正形成了親密的依戀關係?看孩子是不是充滿安全感?

因為孩子的問題,往往照出家庭和父母本身的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