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為小事抓狂?

我們對孩子情緒的處理態度,

取決於我們對它的評價和解讀。

負面解讀必然導致負面處理方法,

只討論如何處理是遠遠不夠的。

如果你認為孩子正在亂發脾氣,

必然會想要懲治, 壓抑也沒有用。

我們並不是說家長不能發火,

如果孩子做錯了, 發火也是有理。

但問題是, 孩子真的做錯了嗎?

他哭鬧情緒化, 就是無理取鬧嗎?

【經典說】

《理解孩子的語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

孩子不懂得對事情進行全盤的綜合考慮, 也不知道要將事情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 他不會深思熟慮, 一旦有了情緒反應, 就會立即受情緒控制而無法逃脫。

Advertisiment

從另一方面來說, 孩子傾向于賦予自己所經歷的一切一定的意義, 這是天性使然。 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整合和詮釋自己所感知的一切, 其依據就是自己擁有的那一點點資訊。

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來觀察世界。 我們要小心謹慎, 不要對他的舉動妄下結論。

我們需要傾聽他的心聲, 我們要努力弄清楚他經歷了什麼, 明白他的感受。

我們雖然無法猜出孩子的腦子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但可以做到不忽視孩子的感受。

如何傾聽孩子的需要並説明他解開情感的癥結呢?

要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機會通過哭泣、喊叫、顫抖的方式來發洩內心的情感, 而不是想著讓他安靜下來。

哭泣、喊叫、顫抖都是表達痛苦、緩解壓力和重新獲得內在力量的方式。

Advertisiment

如果他啼哭不止, 那他所需要的就是你的傾聽。

孩子的思維方式對成年人來說可能缺乏邏輯性, 但他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

我們只有陪著他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 才能真正幫助他, 用一種與他不一樣的視角將他的處境解釋清楚。

【晴媽說】

上一篇我們講的是解讀自己,

這一篇講更加困難的:解讀孩子。

我們的最大問題在於經驗太多,

遇事總忍不住落入過去的套路。

孩子的最大問題在於經驗太少,

遇事總按照一點點經驗幼稚解讀。

請相信, 許多衝突並不是誰的錯,

只是我們用套路去理解孩子的心。

孩子為什麼有時突然被點燃?

是因為他們常為小事賦予大意義。

Advertisiment

這個意義他們自己未必說得出,

也不是按照全世界的標準去衡量,

而是在他們內心的小世界很重要。

他們把每一件事當作自我的驗證,

把每一樣失去當作失去全世界。

如果滿心期待的結果不能實現,

對他們而言, 是丟失了一個人生。

小孩子大致上一兩歲認識自己,

兩三歲開始形成對世界的看法。

對孩子而言, 每一件事都是大事,

都是涉及到人生觀、世界觀的事。

他在隨時隨地探知自我和世界,

探知自我的範圍、世界的冷暖。

他始終在問:我是有能力的嗎?

這個世界我可以探索或者改變嗎?

所以孩子會為一點點小事痛哭,

對他而言, 那是整個世界的崩潰。

他並不完全瞭解事物的因果,

會用魔力的方式填補邏輯的缺失。

他可能擔心父母永遠不再回來了,

Advertisiment

可能擔心失去小東西會影響未來。

對父母而言, 我們沒有心內之眼,

沒辦法隨時瞭解孩子心裡的邏輯,

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嘗試去尊重,

不要太急躁地按自己的邏輯定性。

孩子有他理解、解釋世界的權利,

也有嘗試自己主導事情的權利,

雖然結果不一定好, 邏輯不一定對,

但這種嘗試的過程還是很重要。

我們成年以後是否敢於給出見解,

與從小到大得到的允許息息相關。

孩子不可能生來就理解所有事,

只有自我主導試錯才能學會理解。

重要的是, 他嘗試感知這個世界,

這種嘗試沒有被嘲笑和批評壓制。

我們可以給孩子多一點空間,

允許他對這個世界幼稚的想像,

允許他肆意汪洋的情緒爆發,

Advertisiment

那只是不成熟, 並不是故意耍賴。

早晚有一天他會學會現實的平庸,

喜怒波瀾不驚, 事情見怪不怪,

他會失去那些改變世界的渴望,

也失去情緒力, 變得像我們一樣。

只有到那一天, 才感到童年可貴。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 孩子仍是孩子,

一言不合就撲街, 說明他們純真,

對這個世界仍然充滿情感和期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