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瞭解更多親子心理學和腦科學知識, 歡迎關注“晴媽說”~
【寫在前面】
任何問題總能分成:想改與不想改,
父母時常困擾的一個問題是:
過不了多長時間又還是會重犯?
我們今天要告訴爸爸媽媽的是,
這是人之常情, 別對孩子太苛刻。
我們很多時候並不能控制我們的心理,
或者說, 試圖控制, 卻總是失敗。
自控是一門管理科學, 要整體統籌,
不適當的自控有可能事倍功半。
【經典說】
《自控力》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正如我們所見, 越是不讓我們想一件事, 我們就會越去想它。
Advertisiment
對焦慮、沮喪、節食、上癮的最新調查證實, 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內心世界, 它就會失效。
為什麼人們想消除某種想法或情緒, 結果卻適得其反?
韋格納認為, 這和大腦如何處理“不要去想”這個指令有關。
大腦把這個指令分為兩部分, 分別由兩個不同系統去執行。
大腦的一部分負責將人的注意力從被禁止的想法那裡引開, 這個過程稱為“操作”。 “操作”依靠大腦的自控系統來完成。
大腦的另一部分則負責尋找證據, 證明你沒有去想、去感覺、去做你不該去想、去感覺、去做的事, 這個過程稱為“監控”。
“監控”和“操作”不同, 它自動運行, 無需耗費大量精力。
通常, “操作”和“監控”同時工作:
疲憊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監控”造成了大腦的不平衡,
Advertisiment
大腦的潛意識不斷想到被禁止的內容, 這麼做的結果是, 你會想到、感覺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
怎麼才能找到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呢?
大腦啟動研究證實, 一旦允許物件把壓抑的想法表達出來, 這個想法就不太容易被啟動了。
允許你去想一件事, 反而會減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晴媽說】
我們今天仍然從小問題開始講。
很多時候, 寶寶也好, 我們也好,
都對自己說“no”, 但卻屢禁不止。
我們總在下定決心, 卻不大能執行。
但我們對自己通常比較容易寬容,
寶寶一旦再犯, 卻往往大發雷霆。
為什麼一些事會屢禁不止?
原因是, 人的頭腦是一套複雜系統,
立法、執法、監督, 一樣都不缺。
我們平時只能感覺到立法與執法,
Advertisiment
立法一般很強, 執法相對較弱,
我們常常感覺不到頭腦中的監督,
它就像後臺軟體, 監測病毒入侵。
當我們給自己下決心或下禁令,
“監督”就開始在後臺不斷審查。
它的審查確保禁令正在被執行,
但另一方面卻在心底不斷重複默念。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更不容易忘掉。
審查是一種提醒, 讓人更不能遺忘。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活得很累,
給自己很多禁令, 始終處於被審查。
為什麼小孩子想改卻不能改?
因為他們自控力弱, 不能一直堅持,
自控力弱了, 重複的聲音就接管。
因此, 禁令太強, 反而成了一種強化。
所以對於非原則性問題, 宜疏不宜堵,
告訴他“能”怎樣, 少強調“不能”。
尤其是吃和玩, 可以有規律和難度,
Advertisiment
但不宜強求孩子用意志完全禁止。
對於原則性、要嚴令禁止的事情,
一方面要明確告訴他“不行”,
但另一方面, 也無需太多重複,
用“對的方式”引開他的注意更好。
孩子有很多時候也不是不想改,
他們也很緊張地加以控制,
只是神經越緊張, 越容易陷進去,
一旦稍微放鬆了, 就會一犯再犯。
我們可以將孩子的衝動轉移方向,
再給孩子時間, 帶來真正的淡化。
這一篇我們說的是, 禁令生成監控,
一旦自控力減弱, 監控會適得其反。
結論是, 可以少給孩子強令禁止,
多用正面引導的方式讓他改變行為。
問題是, 能不能增強自控力呢?
如果自控力的壓制萬無一失,
後臺監控也就不會搗亂了,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