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管不住自己?(培養自律性的科學好方法)

1

我有一個加菲貓女兒

我確認, 我有一個加菲貓一樣的女兒, 她總是用加菲貓的經典語錄和我對話。

我:“為什麼你每次吃完飯就忍不住打開電視機?我們不是說好了講繪本故事麼?”

女兒:“其實, 我也不是每次吃完飯就看電視, 有時我邊吃飯邊看電視, 生活中有些改變會增加樂趣。 ”

我:“……”

我:“你明知道不完成作業明天就沒法跟老師交差, 為什麼還賴著不動呢?”

女兒:“不要等明天交不上差再找藉口, 今天就要找好!”

我:“……”

我:“為什麼你一邊說自己太胖要減肥啦, 一邊卻停不下嘴?”

女兒:“今天吃得下的千萬別擱到明天。

Advertisiment

我:“……”

於是, 當她面對體重秤上飆升的數字時, 只好假裝無謂, 豪邁的說:“球狀也是身材嘛!”

人們喜歡那只好吃懶做, 缺點自律性的貓, 因為它僅僅是一個距離自己生活有點遙遠的明星。 可如果有一天, 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像加菲貓一樣不能自律:當他明知道是垃圾食品, 卻忍不住想吃;明明想考到高分, 卻沒辦法好好複習;明明有一大堆作業, 卻停不下遊戲時……你一定會和我一樣抓狂:為什麼你總是管不住自己?!

畢竟, 自律性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 真的很重要。

2

為什麼自律性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個經典的“棉花糖測試”。 實驗中, 大人將孩子單獨留在房間, 面前的盤子裡有一粒棉花糖, 在離開前告訴孩子:如果堅持一小會(15分鐘),

Advertisiment
等大人回來時還沒吃掉棉花糖的話, 他們會額外獲得一顆糖的獎勵;如果實在想吃, 也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

所有孩子裡, 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抵禦住了誘惑。 大約20年後, 研究者調查了當年實驗參與者的發展情況, 發現當年成功抵禦誘惑的孩子, 擁有更好的學業成績、更高的學歷、更健康的身體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同時, Casey等人在2011年的一項跨越同一群體4至44歲年齡段的縱向研究發現, 兒時能做到自律的人, 成年後在面對誘惑時其大腦負責控制功能的右側額下回更活躍, 從而使個體具有更好的自律性, 而具有更好自律性的個體相比其他人發展得更好。

通過這兩個研究, 我們不難發現:自律性所體現出的專注、內在控制力和延遲滿足能力,

Advertisiment
是一個獲得更高成就的人需要具備的重要品質, 而幼年的自律能力將直接影響到成年後的自律性。

3

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律性, 而我們能就此做些什麼?

不難想像, 不同孩子的自律性是存在差異的。 那麼, 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律性呢?

經常“延遲滿足”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棉花糖測試”的發起者, 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發現:資源匱乏的孩子自律性可能更弱, 是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生長環境中, 沒有那麼多練習“延遲滿足”的場景, 因為對這些孩子來說, 延遲之後就再也沒有了, 所以他們養成了抓住當下的習慣。 而沒有反復練習和實踐, 就不能習得很好的自律性。 那些從小獲得更多資源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也有更多機會訓練。

我們看見, 一些父母認為有添加劑的甜食對孩子身體健康不利, 會要求孩子絕對不可以碰, 在這種情形下, 孩子不碰甜食並非依賴於自律, 而是自我壓抑, 自我壓抑容易讓人出現焦慮情緒, 最終不得不向衝動妥協。 於是, 那些在父母面前自我壓抑的孩子, 當他們脫離父母的控制時, 往往會更加放任自己, 因為, 長期的資源匱乏讓他們沒有得到“延遲滿足”的訓練, 反倒讓他們養成了及時行樂的心態。

【家庭小錦囊】讓孩子學會自律, 應該提供合理資源並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學會分配, 讓他得到充分的練習。 比如,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多吃甜食會帶來什麼後果, 但可以品嘗只要不過度, 幫助孩子設定一些特殊日子用來品嘗一些甜食,

Advertisiment
比如節慶日或者家庭霜淇淋日。

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能為自己做主的孩子是具備了自由意志的孩子。 自由意志, 指的是有行為選擇的自由, 行為是由自己的意志帶來的。 不相信自由意志的孩子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由先天或者外物決定的, 自己不對自己的行為具有掌控權, 也無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更容易不顧後果的放任自己, 也更難做到自律。

我曾聽過一些家長訴苦:我每天都得守著我的孩子做作業, 如果我不在他身邊守著, 他要麼就是發呆, 要麼就去玩兒別的, 總之, 別指望他能在睡覺前完成家庭作業!

我想,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 更需要反省的是我們家長自己。 一個孩子,只有在長期缺乏自主權的情況下,才會養成依賴型人格。在家長的包攬和控制下,孩子養成了凡事依靠別人做主的習慣,小到做作業,大到人生決策。

【家庭小錦囊】我們理應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甚至,讓孩子多多參與到家庭事務管理中,也能夠增強他們的“自由意志”,提供給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每天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引導孩子按照事務優先排序法分配自己的時間;盡可能的從小事上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機會,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衣服等;在家庭決策上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他們有還不錯的建議,不妨欣然採納……

有父母做榜樣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研究發現,父母的自律能力差,會導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試想,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父母呵斥孩子趕緊去看書學習,孩子會怎麼想?身教的效果永遠大於言傳,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就要給他塑造一個利於自律性生長的家庭環境,也就是說,從我們自身做起。

父母對孩子自律性的影響還體現在孩子安全感的獲得上。一些實驗表明,0-3歲時期安全感的得到與否能夠預測個體6歲以後的自律性,獲得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長大後自律。這一點不難理解,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不自信的,對於長遠的目標他們缺乏必要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意志力,只能著眼於當下,而一個自律性高的人,往往能夠為了更長遠的目標放棄眼前利益。

【家庭小錦囊】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律性,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並在孩子年幼時供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4

返場贈送兩個實操小技巧

我們還有一些小技巧送給大家,家長可以用這些小技巧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效提高自律性。讓孩子更順利的實現自律性訓練。

注意力分配策略

在“棉花糖測試”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那些能夠控制自己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好辦法:“有策略的分配注意力”,比如有些孩子會遮住自己的眼睛,有些開始在房間裡玩遊戲,假裝棉花糖不存在,他們把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中,暫時遺忘了棉花糖,由此成功的控制住了自己。相反,另一些孩子,一邊死盯著棉花糖,一邊不斷告誡自己:“我不能吃,我不能吃。”結果,很快就失敗了。

所以,在孩子面對誘惑時,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引導他學會注意力分配策略。比如:當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學習時,盡可能的讓他進入到安靜環境中,並將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收起來,能夠説明他集中精力;當孩子特別想要吃甜食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去玩一些有趣的遊戲,將注意力轉移。多一些這樣的訓練後,孩子就能夠掌握並開始自行使用這個策略,能有意識的讓誘惑離開自己視線,從而進一步離開自己的思緒。

讓目標“視覺化”並為孩子完成每一小步目標慶祝

假設我們是馬拉松賽跑的選手,當我們死盯著遙不可及的終點,會覺得這段路程十分艱難。但如果我們將當下目標設置為八千米,在抵達目標地時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稍作休息或補充水分,然後再繼續完成下一階段目標,這種方式反而能給人信心,讓整個長跑過程顯得更為輕鬆。

孩子也一樣,在面對一個長遠的目標時,難免有畏難情緒,如果我們説明其將長遠的目標拆分,把分期目標的每一個方式和步驟做成計畫,寫下來,成為“視覺化”目標,就可以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讓孩子有信心用意志力實現這些目標。當孩子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後,需要慶祝哪怕是很小的成就,因為,慶祝這種儀式,其實就是一種“延遲的滿足”,是對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種肯定,本身就是“自律”的體現。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能管得住自己。

每當我們想對孩子大吼一聲:“你怎麼就這麼控制不住自己呢?”,一定要先聽聽科學家的說法:掌管個體注意力、控制力的前額葉皮質是逐步發展的,它的發育將從孩子出生一直逐步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也就是說,人的自律性是會隨著年齡增長和大腦功能的完善而不斷發展的。這說明孩子現階段的自律性不高並不代表未來自律性差。

也許,對我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引導孩子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機會,畢竟,我們也常常管不住自己,孩子,就像我們的另一個自己。(^_^)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逃媽和八歲兒子逃逃在美國打造的公號逃媽主寫侃育兒,逃逃主講學英語,關注下?微信ID:東西兒童教育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一個孩子,只有在長期缺乏自主權的情況下,才會養成依賴型人格。在家長的包攬和控制下,孩子養成了凡事依靠別人做主的習慣,小到做作業,大到人生決策。

【家庭小錦囊】我們理應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甚至,讓孩子多多參與到家庭事務管理中,也能夠增強他們的“自由意志”,提供給孩子更多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每天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引導孩子按照事務優先排序法分配自己的時間;盡可能的從小事上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機會,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衣服等;在家庭決策上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果他們有還不錯的建議,不妨欣然採納……

有父母做榜樣的孩子自律性更好

研究發現,父母的自律能力差,會導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試想,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父母呵斥孩子趕緊去看書學習,孩子會怎麼想?身教的效果永遠大於言傳,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自律性,就要給他塑造一個利於自律性生長的家庭環境,也就是說,從我們自身做起。

父母對孩子自律性的影響還體現在孩子安全感的獲得上。一些實驗表明,0-3歲時期安全感的得到與否能夠預測個體6歲以後的自律性,獲得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長大後自律。這一點不難理解,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不自信的,對於長遠的目標他們缺乏必要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意志力,只能著眼於當下,而一個自律性高的人,往往能夠為了更長遠的目標放棄眼前利益。

【家庭小錦囊】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自律性,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並在孩子年幼時供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4

返場贈送兩個實操小技巧

我們還有一些小技巧送給大家,家長可以用這些小技巧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效提高自律性。讓孩子更順利的實現自律性訓練。

注意力分配策略

在“棉花糖測試”中,研究人員觀察到那些能夠控制自己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好辦法:“有策略的分配注意力”,比如有些孩子會遮住自己的眼睛,有些開始在房間裡玩遊戲,假裝棉花糖不存在,他們把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中,暫時遺忘了棉花糖,由此成功的控制住了自己。相反,另一些孩子,一邊死盯著棉花糖,一邊不斷告誡自己:“我不能吃,我不能吃。”結果,很快就失敗了。

所以,在孩子面對誘惑時,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引導他學會注意力分配策略。比如:當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學習時,盡可能的讓他進入到安靜環境中,並將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收起來,能夠説明他集中精力;當孩子特別想要吃甜食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去玩一些有趣的遊戲,將注意力轉移。多一些這樣的訓練後,孩子就能夠掌握並開始自行使用這個策略,能有意識的讓誘惑離開自己視線,從而進一步離開自己的思緒。

讓目標“視覺化”並為孩子完成每一小步目標慶祝

假設我們是馬拉松賽跑的選手,當我們死盯著遙不可及的終點,會覺得這段路程十分艱難。但如果我們將當下目標設置為八千米,在抵達目標地時給自己一些獎勵,比如稍作休息或補充水分,然後再繼續完成下一階段目標,這種方式反而能給人信心,讓整個長跑過程顯得更為輕鬆。

孩子也一樣,在面對一個長遠的目標時,難免有畏難情緒,如果我們説明其將長遠的目標拆分,把分期目標的每一個方式和步驟做成計畫,寫下來,成為“視覺化”目標,就可以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讓孩子有信心用意志力實現這些目標。當孩子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後,需要慶祝哪怕是很小的成就,因為,慶祝這種儀式,其實就是一種“延遲的滿足”,是對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種肯定,本身就是“自律”的體現。

其實,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能管得住自己。

每當我們想對孩子大吼一聲:“你怎麼就這麼控制不住自己呢?”,一定要先聽聽科學家的說法:掌管個體注意力、控制力的前額葉皮質是逐步發展的,它的發育將從孩子出生一直逐步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也就是說,人的自律性是會隨著年齡增長和大腦功能的完善而不斷發展的。這說明孩子現階段的自律性不高並不代表未來自律性差。

也許,對我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引導孩子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機會,畢竟,我們也常常管不住自己,孩子,就像我們的另一個自己。(^_^)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逃媽和八歲兒子逃逃在美國打造的公號逃媽主寫侃育兒,逃逃主講學英語,關注下?微信ID:東西兒童教育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