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總是沒大沒小?

孩子最不愛聽的100句話之“你怎麼沒大沒小

泉泉不到六歲, 對客人無禮是媽媽最傷腦筋的事情。 家裡一來客人, 不論是大人還是有小朋友一同來, 他都出人意料地表現出霸道、沒禮貌, 有時候還當著客人的面耍脾氣;如果有同齡的小客人, 他還會和人家搶吃的、搶玩的, 很不友好。 一天, 媽媽多年未見的同窗好友突然登門拜訪, 媽媽讓泉泉叫阿姨。 泉泉瞥了一眼說:“大肥婆。 ”媽媽一聽, 覺得很沒面子, 就斥責說:“你怎麼這樣沒大沒小 !”泉泉卻毫不示弱地回答:“她本來就很肥嘛!”

當孩子表現出不禮貌的行為,

Advertisiment
大人們總會搖頭說:“這孩子怎麼這樣沒大沒小!”孩子的父母聽了, 會臉紅不止, 甚至會當面對孩子進行斥責。

在某些狀況下, 孩子是真的不清楚合理的行為規範以及界線在哪裡――為什麼不能和老師爭辯?為什麼不能在阿伯面前發飆?為什麼有些話對著大人說就是沒大沒小?此類人與人互動的準則, 正是初進學校的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 但常常在孩子學會之前, 可能早就已經犯“N”次令人不悅的錯誤了。

另一些情境中, 孩子是故意挑釁的, 這最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覺受到侵犯。 頂撞、反抗, 那些不規矩的表達方式, 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 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 換個角度想, 長輩對小孩兒來說, 充滿權威, 卻也代表著強有力的支持。

Advertisiment
他想引起你的注意, 也想抗拒你的威權;想確定你的保護, 也巴望著逃離你的限制, 這就是孩子、也是我們在人群中尋求獨立卻需要維持聯繫的過程。 他不是不懂得該尊重, 而是他還在尋找那一個擁有你的關注又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實際上, 這個問題首先要問父母, 你期待孩子從哪兒學會“遇見師長要問好, 在公共場所不爭吵”這些行為?

而後, 父母應該反思一下後面的幾個場景――是不是孩子一鬧脾氣, 每次都能達到目的?父母是否總是順其意或是每回都跟著發怒?爸媽自己對待其他長輩時, 是不是同樣地“目無尊長”?爸媽曾經和孩子細細談過關於彬彬有禮這一回事嗎?還是通常透過處罰、怒駡,

Advertisiment
使孩子知道下次不可以這樣?……

爸媽需要想清楚的是:我們想要孩子有大有小, 是要灌輸他對長者的戒慎和恐懼, 還是希望他能通達事理、行事合宜?回歸到最核心, 其實還是“尊重”吧!

引導孩子, 我們尊敬的是輩分、是知識、是理、是歷練、是情分、是人與生命, 其中包括自己, 以及其他人。 “禮”, 是指行為標準必須留有彈性, 因時因地調整, 這需要經驗和提醒。 而“敬重”的心情, 是這些舉止最初的動機, 需要父母的照顧, 需要陪著孩子堅持。 帶著孩子觀察並體會行為“有大小”的人, 會讓人感覺舒服、愉悅與溫暖。 孩子會很樂意學著成為“有大小”的人, 除了因為發現“大小”之理, 也因為他們發現了成為這樣一個好人的價值。

小陳家的小侄女和她特別親。

Advertisiment
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 小侄女卻一個勁兒地吵鬧, 也不理會客人的招呼。 過後小陳與她玩過家家, 小陳是“主人”, 小侄女是“客人”。 “客人”來了, 小陳沒有像往日一樣用果凍等一些好吃的東西招待小侄女, 而是對她不理不睬。 小侄女委屈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這時, 小陳才對她說:“姑姑不理你, 你是不是不高興了?那剛才來的那位客人, 她向寶寶問好, 寶寶不理睬她, 客人是不是也不高興呢?”小侄女似乎聽明白了。 以後家裡來了客人, 她也會主動打招呼, 有時還會將自己的水果拿出來招待客人。 其實, 只要大人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訴他們, 孩子很快就能明白道理, 並且能做得很好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