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什麼缺乏安全感?該怎麼補救?

幼稚園裡的寶寶家庭出身不同, 性格各異, 他們的情緒有時會出現起伏, 相處中難免有摩擦, 若仔細觀察, 總能發現其中有心理相對脆弱的寶寶。 儘管他們心理脆弱的表現各種各樣, 但根源可能是相同的——缺乏安全感

批評過多, 所以膽怯

案例1 畏懼老師的萌萌

萌萌是幼稚園中班的一個男孩, 平時性格開朗, 非常活躍, 和小朋友們相處得相當不錯, 是個適應性很強的孩子。 不過, 與老師交流時, 他的表現判若兩人:老師和他說話時, 他就像做錯事似的, 馬上把頭低下來, 不敢與老師目光接觸, 局促不安,

Advertisiment
小手不知道放哪裡, 神情非常緊張。 老師提問, 他剛才和同伴們明明已經一起大聲把答案說出來了, 可是只要老師請他單獨回答, 他馬上就臉漲得通紅, 說話結結巴巴、一字一頓的, 聲音小得像蚊子哼。

與萌萌媽交流後, 幼稚園老師得知, 萌萌從小就特別調皮, 幾乎每天都要被爸媽訓斥, 甚至挨爸爸的巴掌。 入園後, 雖然調皮的秉性不改, 但只要面對成人, 他就馬上變得小心翼翼, 唯唯諾諾, 生怕自己再被批評。 也就是說, 爸媽過多的批評讓萌萌形成了條件反射。 這還只是表面, 在內心深處, 萌萌缺乏安全感, 對成人懷有不信任心理。

補救方法

讓孩子相信成人的善意

第一, 父母和老師應該對萌萌的膽怯、不自信表現作淡化處理。

Advertisiment
萌萌對成人有警惕心理, 他的不安表現是本能反應, 直接矯正, 效果適得其反, 只會讓他更不知所措, 而成人的不動聲色會讓他慢慢放鬆。

第二, 與萌萌交談時, 最好用豐富的肢體動作表達對他的友好和欣賞, 比如摸摸他的頭, 對他微笑, 蹲下來親切地看著他, 等等, 向他傳達“爸媽喜歡你”“老師是友善的”等資訊。

第三, 萌萌接受成人的善意一定會有一個過程, 從戒備到半信半疑, 從試探到最後確信, 其中還會有反復, 所以父母和老師要一如既往地向他表達善意, 即使他犯了錯誤, 也要以引導認識錯誤入手, 耐心地與他講道理。 對這樣的孩子, 與其讓他害怕, 不如讓他慚愧。

第四, 多表揚, 少批評。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 也都有缺點,

Advertisiment
如果父母和老師只盯著孩子的缺點, 無異於放大缺點;同理, 如果多看孩子的優點, 孩子的行為便會向好的方面發展。 “孩子, 不是可愛你才愛他, 而是你愛他他才可愛。 ”萌萌的爸媽應該深入領會這句話。

傷害過多, 所以戒備

案例2 外強中乾的帥帥

4歲的帥帥是一個身體強壯的男孩, 在幼稚園經常跟小朋友動粗, 只要對什麼事不滿意, 他就習慣性地用拳頭說話, 不僅常常把男孩子鼻子打出血, 有時對女孩也拳腳相加。 有一次, 老師把他帶到教室一角, 讓他反省10分鐘, 不得參加遊戲活動, 沒想到他居然攻擊老師, 朝女老師臉上啐唾沫, 抓住老師的頭髮左右亂扯。

家訪時老師得知, 帥帥家的氣氛相當糟糕, 父母經常吵架, 脾氣暴躁的爸爸動不動就毆打愛嘮叨的媽媽。

Advertisiment
帥帥扯老師的頭髮, 就是跟爸爸學的。 很明顯, 帥帥行為上的暴力傾向、性格中的固執和偏激是受家庭氣氛影響的結果。 在家庭的暴風驟雨中, 帥帥受的傷害太多, 所以他對任何人和事都容易產生戒備、抵觸心理, 從而用過激的行為表現出來。 但是, 他外表的強悍反而證明了他內心的敏感和脆弱。

補救方法

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夫妻不合, 不僅給孩子做出了負面榜樣, 讓孩子學會攻擊別人, 行為上出現暴力傾向, 而且孩子會受到驚嚇, 內心缺乏安全感, 導致膽怯、畏生、敏感、內向、偏激和固執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因此, 對於這一類孩子, 建議父母先從自身做起, 從權威型家長逐步向民主型家長轉變,

Advertisiment
逐步營造一種和諧、民主、講道理的家庭氛圍, 充分發揮家長本身榜樣的作用, 逐步引導孩子養成平和、友善的性格。

母愛不足, 所以黏人

案例3 整天哭泣的月

4歲的月月是中班的一個小女孩。 她有一個外號, 叫“哭星”。 上小班的時候, 每天媽媽送她來幼稚園, 離開的時候月月都要鬧一場, 攥住媽媽的衣角不讓走, 哭得撕心裂肺, 引得整個幼稚園的孩子圍觀。 月月媽急著上班, 狠狠心走了, 月月就跑到幼稚園大門口, 抓住欄杆使勁晃, 像是生離死別一樣。 老師好不容易安撫住她, 可她仍抽泣不止, 有時能小聲哭上一整天。 如今上了中班, 情況好一點, 但每天早上與媽媽告別仍讓她痛苦, 小聲哭到中午是常有的事。 心情不好, 她自然不參加遊戲。老師有意逗她開心,讓她做遊戲的主角,往往被她拒絕。

月月媽說,月月在家是個纏人的孩子,只要媽媽下班,她就不離媽媽左右,晚上睡覺也不肯去自己的房間,賴在媽媽的臥室不走,媽媽強制她自己睡,她就半夜跑到媽媽臥室,偷偷鑽進媽媽的被窩。

幼稚園老師還發現,媽媽不在的時候,月月很懂事,與人交往禮讓為先,但只要媽媽在場,她就像變了一個人,蠻不講理,動不動就大聲哭鬧。

月月的黏人和性情善變,是母愛不足導致的安全感缺乏。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的媽媽多在職場上拼搏,無暇陪伴孩子,似乎是不得已的事,但母愛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孩子長期得不到充足的母愛,必然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異常。像月月這樣的孩子為數不少,而且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值得家長們警惕。

補救方法

給孩子充足的母愛

向孩子補償母愛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父母們要注意,母愛是精神營養,僅僅用零食、玩具、漂亮衣服等物質是無法代替的。補償母愛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花錢不如花時間。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比如一起做遊戲,一起散步,一起吃飯,一起讀書,而這些活動都需要時間。孩子有的是時間,但時間對父母來說是金錢。這就是矛盾所在。怎麼辦呢?只有父母想開點,少加幾次班,少賺一些錢,抽出時間與孩子共用天倫之樂。這樣做是值得的,因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否則他有可能失去安全感,而失去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失去未來。

第二,對學齡前孩子,父母要多給孩子“觸膚情感刺激”。所謂“觸膚情感刺激”,就是父母多與孩子肌膚接觸,比如多抱孩子,多親吻孩子,手把手過馬路,等等。這樣的肌膚接觸是親切的表示,更是親情之愛的自然流露,對孩子來說最直接,效果最好。經常被父母撫摸,是孩子心靈滿足、獲得安全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信任父母,敞開心靈之窗與父母交流,從而產生精神愉悅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和愉悅感,孩子才能大膽地探索外部世界,與人和諧相處,並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行為方式。反之,如月月那樣,因缺乏母親的愛☆禁☆撫而寸步不離媽媽,實際上是在向媽媽討要愛☆禁☆撫,這是“母愛缺乏症”的顯著症狀。長此以往,孩子的情商發展將會受到負面影響。

第三,對大一點的學齡前兒童,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心靈溝通。五六歲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本能地對父母的愛進行求證,即“父母究竟愛不愛我”“父母愛我的理由是什麼”“我有什麼值得父母愛我”。這是孩子思維發展的必然過程,如果孩子在求證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他會痛苦,並把痛苦深深埋在心底。所以,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加強與孩子溝通,探討的問題不妨深入一些,思考問題不妨多幾個角度,認真而誠實地回答孩子上述三個內心疑問,給孩子踏踏實實的安全感。

照顧過度,所以依賴

案例4 懼怕分離的龍龍

5歲的龍龍也是與媽媽難分難舍的孩子,但他的情況與月月正好相反,他的父母對他格外寵愛。沒錯,溺愛也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從出生開始,龍龍就是4個長輩的生活中心,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都把他當成掌上明珠,他從來沒有受過一點委屈。如果不小心碰到桌角,奶奶會趕緊跑過來安慰,爺爺則用力拍打桌子,罵桌子是壞蛋。有一次,爸媽帶龍龍去肯德基餐廳吃飯,進門的時候,龍龍的小手被門夾住了。因為夾得不疼,龍龍只是皺了皺眉,媽媽看到了,發出一聲尖叫,一邊緊緊抱住龍龍,一邊用顫抖的聲音呼叫人群中的龍龍爸。見此情景,龍龍大聲哭起來,感覺被夾過的手“特別特別疼”。在幼稚園,龍龍是有名的“嬌氣鬼”,說不得碰不得,冒險遊戲他從來不敢參加。他動不動就哭,受一點委屈就向媽媽告狀,媽媽則力挺兒子,兩年間換了4所幼稚園。

補救方法

多給孩子獨自我調整環境的機會

學齡前孩子正處於“吸收性心智期”,他們從周圍的人,尤其是家中的長輩那裡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如果長輩做事小心翼翼,孩子便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這便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心理根源。這樣的孩子一步都不願離開那個使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人。

補償孩子的安全感,根本的方法是父母調整心態。父母要知道,我們生活的環境不是絕對安全的,我們對孩子的保護也有限度,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為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餘下的只有讓他自己去體會去經歷,給他足夠的愛心支持,適當地放手,他才能體驗到什麼是安全感。原則是: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支援,不需要的時候給予他自由。

她自然不參加遊戲。老師有意逗她開心,讓她做遊戲的主角,往往被她拒絕。

月月媽說,月月在家是個纏人的孩子,只要媽媽下班,她就不離媽媽左右,晚上睡覺也不肯去自己的房間,賴在媽媽的臥室不走,媽媽強制她自己睡,她就半夜跑到媽媽臥室,偷偷鑽進媽媽的被窩。

幼稚園老師還發現,媽媽不在的時候,月月很懂事,與人交往禮讓為先,但只要媽媽在場,她就像變了一個人,蠻不講理,動不動就大聲哭鬧。

月月的黏人和性情善變,是母愛不足導致的安全感缺乏。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的媽媽多在職場上拼搏,無暇陪伴孩子,似乎是不得已的事,但母愛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孩子長期得不到充足的母愛,必然在心理和行為上出現異常。像月月這樣的孩子為數不少,而且有不斷增多的趨勢,值得家長們警惕。

補救方法

給孩子充足的母愛

向孩子補償母愛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父母們要注意,母愛是精神營養,僅僅用零食、玩具、漂亮衣服等物質是無法代替的。補償母愛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花錢不如花時間。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比如一起做遊戲,一起散步,一起吃飯,一起讀書,而這些活動都需要時間。孩子有的是時間,但時間對父母來說是金錢。這就是矛盾所在。怎麼辦呢?只有父母想開點,少加幾次班,少賺一些錢,抽出時間與孩子共用天倫之樂。這樣做是值得的,因為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否則他有可能失去安全感,而失去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失去未來。

第二,對學齡前孩子,父母要多給孩子“觸膚情感刺激”。所謂“觸膚情感刺激”,就是父母多與孩子肌膚接觸,比如多抱孩子,多親吻孩子,手把手過馬路,等等。這樣的肌膚接觸是親切的表示,更是親情之愛的自然流露,對孩子來說最直接,效果最好。經常被父母撫摸,是孩子心靈滿足、獲得安全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信任父母,敞開心靈之窗與父母交流,從而產生精神愉悅感。有了這種安全感和愉悅感,孩子才能大膽地探索外部世界,與人和諧相處,並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行為方式。反之,如月月那樣,因缺乏母親的愛☆禁☆撫而寸步不離媽媽,實際上是在向媽媽討要愛☆禁☆撫,這是“母愛缺乏症”的顯著症狀。長此以往,孩子的情商發展將會受到負面影響。

第三,對大一點的學齡前兒童,父母應加強與孩子的心靈溝通。五六歲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本能地對父母的愛進行求證,即“父母究竟愛不愛我”“父母愛我的理由是什麼”“我有什麼值得父母愛我”。這是孩子思維發展的必然過程,如果孩子在求證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他會痛苦,並把痛苦深深埋在心底。所以,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加強與孩子溝通,探討的問題不妨深入一些,思考問題不妨多幾個角度,認真而誠實地回答孩子上述三個內心疑問,給孩子踏踏實實的安全感。

照顧過度,所以依賴

案例4 懼怕分離的龍龍

5歲的龍龍也是與媽媽難分難舍的孩子,但他的情況與月月正好相反,他的父母對他格外寵愛。沒錯,溺愛也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從出生開始,龍龍就是4個長輩的生活中心,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都把他當成掌上明珠,他從來沒有受過一點委屈。如果不小心碰到桌角,奶奶會趕緊跑過來安慰,爺爺則用力拍打桌子,罵桌子是壞蛋。有一次,爸媽帶龍龍去肯德基餐廳吃飯,進門的時候,龍龍的小手被門夾住了。因為夾得不疼,龍龍只是皺了皺眉,媽媽看到了,發出一聲尖叫,一邊緊緊抱住龍龍,一邊用顫抖的聲音呼叫人群中的龍龍爸。見此情景,龍龍大聲哭起來,感覺被夾過的手“特別特別疼”。在幼稚園,龍龍是有名的“嬌氣鬼”,說不得碰不得,冒險遊戲他從來不敢參加。他動不動就哭,受一點委屈就向媽媽告狀,媽媽則力挺兒子,兩年間換了4所幼稚園。

補救方法

多給孩子獨自我調整環境的機會

學齡前孩子正處於“吸收性心智期”,他們從周圍的人,尤其是家中的長輩那裡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如果長輩做事小心翼翼,孩子便會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這便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心理根源。這樣的孩子一步都不願離開那個使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人。

補償孩子的安全感,根本的方法是父母調整心態。父母要知道,我們生活的環境不是絕對安全的,我們對孩子的保護也有限度,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為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餘下的只有讓他自己去體會去經歷,給他足夠的愛心支持,適當地放手,他才能體驗到什麼是安全感。原則是: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他支援,不需要的時候給予他自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