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里程碑”。 通常, 大孩子比小孩子更容易“撒謊”,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撒謊”, 有哥哥姐姐的孩子“撒謊”行為通常較同齡孩子出現得早一些, 4歲以上的孩子幾乎都有“撒謊”行為。 有研究發現, 4歲的孩子平均每兩小時“撒謊”一次, 6歲的孩子平均每1小時“撒謊”一次。 還有研究發現, 那些兩三歲就開始“撒謊”的孩子, 四五歲就能把謊言說得天衣無縫的孩子, 往往學習成績更好。
雖然, 誠實是孩子最為重要的美德, 但是, “撒謊”(說謊、欺騙)確實需要更高級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內向的孩子很少“撒謊”, 那通常是因為他們缺少圓謊所需要的更高級的社交技巧。
Advertisiment
小寶寶是不會“撒謊”的, 孩子從一開始並不認同“撒謊”行為, 他們比大人更不能接受“撒謊”, 在他們眼中, 一切“撒謊”都是不對的, “撒謊”的人都是壞人。 但是, 隨著他們接觸到成人之間的“撒謊”, 並且慢慢發現“撒謊”偶爾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好處......
原因1:大人們都熱愛“撒謊”, 為什麼我就不可以呢
也許, 首先, 我們應該好好反思自己。 很多時候, 大人彼此間“善意的謊言”和對孩子“失信的行為”, 恰恰是給孩子做了“誠實”的反面教材。
Advertisiment
原因2:大人們都愛聽“謊言”, 我不被允許說出真相
大人們似乎更喜歡“撒謊”的孩子——尤其是得到孩子表達的認同、肯定。 孩子對大人說出他的真實想法是件冒險的事情, 當他說真話時, 也許會被責罰, 當他“撒謊”時, 卻可能得到更多的讚美和愛。 所以, 想要孩子不撒謊, 大人應該早早做好心理準備, 既要接受孩子說令人愉悅的真話, 也要接受孩子說出傷人的真相。
原因3:大人們逼著我“撒謊”, 我討厭設圈套的質問
誰都討厭被人質問, 被逼迫著在笨拙的謊言和尷尬的坦白之間做出選擇實在兩難。
也許我們本來就不該明知故問, 去“誘導”孩子“撒謊”(激發孩子防禦性的撒謊)。
Advertisiment
原因4:“撒謊”沒有嚴重後果, 我只想避免受到懲罰
孩子“撒謊”大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犯下的過錯。 通常, 孩子先做了他認為不該做的事情, 為了避免受到大人的懲罰, 他不承認自己做過, 這種情況最為常見。 大人常常只會批評孩子想要掩飾的過錯, 並不批評孩子“撒謊”的行為, 於是, 對孩子來說, 即使“撒謊”未果, “撒謊”也沒有什麼嚴重後果。
不助長孩子“撒謊”的行為, 需要告訴他:你的過錯我能理解原諒, 如果你能說真話, 這會令我感到高興。
原因5:“撒謊”可以保護自己, 我要維持秩序和地位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愛“撒謊”, 或是某一段時間內經常“撒謊”, 很有可能是他周遭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令孩子感到有巨大的壓力。
Advertisiment
此時, 對孩子“撒謊”行為的理智處理方法是對他的希望和意圖表示理解, 不去指責他的希望和意圖, 也不去指責他的“撒謊”行為。
原因6:我向你“撒謊”因為我有需要保護的Ta
小孩子都有一顆溫柔善良的心, 他們的初心往往都是很好的, 也許“撒謊”的背後有他特別想要保護的人、事、物, 也許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去保護這個人、事、物。
總之, 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愛“撒謊”的, 面對“撒謊的孩子”, 給他明確的道德教育之外, 更要去尋找引發這種行為的原因, 才能有針對地解決。 所以, 家長需要怎樣做呢?
理解孩子的“能力倒退”3歲到3歲半本應是寶寶各方面能力進步很快的時期,
Advertisiment
解決方法:請理解寶寶的想法和感受, 尊重並有針對性地引導他。 有時候, 不作為地靜靜等待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實際上,寶寶的整個成長過程並非是穩步向前的,而是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出現,呈現出進步與倒退混雜的局面,這種情形被稱為“成長的交織”。寶寶要發展必然會對目前的狀態進行突破,而突破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待完成發展後,又呈現出一個較高層次的穩定狀態。就這樣,突破—穩定—再突破—再穩定輪番進行,總有一天,達到最穩定最成熟的狀態。
熱衷又沒有定性——其實我也希望能做得更好3歲半左右的寶寶,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支配世界,加之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或不穩定,表現出來的感覺便是既熱衷又沒有定性。
解決方法:當你看到寶寶弄得一團糟的場面,先深呼吸,冷靜下來,多看多聽,等你弄明白他在做什麼的時候,再發表你的感受和評價。要往好處想,尋找寶寶的積極動機;要換位思考,進入寶寶的世界中,以他的身高、他的角度、他的動作設身處地去想;要鼓勵積極動機下的積極行動和良好品質;嘗試和寶寶一起做,能做得更好。
怎樣“愛”才不算“溺愛”其實,父母有怕寵壞寶寶的擔憂,就不容易出現溺愛危機。當然,父母行事要有原則,但也不必時時刻刻表現得不通情理。事實上,寶寶的有些行為本身並沒有錯,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彈性地調整策略,做出一些讓步。只要你拿捏得當,就不算“溺愛”。
實際上,寶寶的整個成長過程並非是穩步向前的,而是穩定期與不穩定期交替出現,呈現出進步與倒退混雜的局面,這種情形被稱為“成長的交織”。寶寶要發展必然會對目前的狀態進行突破,而突破的過程必然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待完成發展後,又呈現出一個較高層次的穩定狀態。就這樣,突破—穩定—再突破—再穩定輪番進行,總有一天,達到最穩定最成熟的狀態。
熱衷又沒有定性——其實我也希望能做得更好3歲半左右的寶寶,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又想要支配世界,加之各方面能力的正常倒退或不穩定,表現出來的感覺便是既熱衷又沒有定性。
解決方法:當你看到寶寶弄得一團糟的場面,先深呼吸,冷靜下來,多看多聽,等你弄明白他在做什麼的時候,再發表你的感受和評價。要往好處想,尋找寶寶的積極動機;要換位思考,進入寶寶的世界中,以他的身高、他的角度、他的動作設身處地去想;要鼓勵積極動機下的積極行動和良好品質;嘗試和寶寶一起做,能做得更好。
怎樣“愛”才不算“溺愛”其實,父母有怕寵壞寶寶的擔憂,就不容易出現溺愛危機。當然,父母行事要有原則,但也不必時時刻刻表現得不通情理。事實上,寶寶的有些行為本身並沒有錯,而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彈性地調整策略,做出一些讓步。只要你拿捏得當,就不算“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