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話”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以前, 還是很乖很聽話很聰明的。
但“好景不長”。 兩歲的時候, 情況發生了變化, 孩子的“主意”漸漸多了起來, 遇事要自作主張, 不大聽大人的話了。 要他往東, 他偏朝西, “讓他打狗他偏打雞”, 好像故意跟大人“對著幹”。
1.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孩子從出生到成熟這十幾年期間, 要有兩次“斷乳”:第一次是在一歲半左右, 可稱作“生理的斷奶”;第二次是在十四五歲左右, 是要擺脫大人的束縛, 可稱作“心理的斷乳”, 由此便逐步走向獨立和成熟。 孩子到一歲半的時候, 徹底“斷奶”, 他們開始自己進食,
Advertisiment
這就意味著孩子要逐步擺脫對母親的依賴。 由於此活動能力增強、活動空間的擴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增強, 從完全依賴和依戀父母, 變為對父母的依賴、依戀和擺脫、獨立之間搖擺不定, 並且逐漸向擺脫、獨立靠攏。 再加上孩子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喜歡嘗試、愛表現自己等心理特徵, 他們常常故意做一些大人不大贊成的事。 大人要是不干預, 他做一會兒, 覺得沒什麼意思, 也就有可能自動地不做了;要是大人進行干預, 他就沒有可能非做不可。 此時, 孩子往往以反抗的形式, 來表達自我意識和獨立性。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由於孩子的個性不同, 有的孩子反抗性激烈一些,
Advertisiment
有的則緩和一些。 但在這個年齡階段, 都要有這種表現。 所以說, 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2.淡然、平靜的處理方式
孩子的這種表現, 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必然現象, 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是有好處的, 它有利於發展孩子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自信心。 家長應當正確認識, 正確對待, 不能一遇到這種情況就“發火”, 甚至動手打孩子。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訓斥、打罵, 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心靈, 也會有意無意地阻礙孩子的身心正常發育。
孩子跟家長“對著幹”, 做家長不樂意、不高興的事, 有時候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 有時是為了擺脫大人的束縛, 有時候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也有時候是為了把家長也“拉進”自己的活動之中去。
Advertisiment
遇到這種情況, 家長驚慌失措, 生氣發火, 粗暴地訓斥, 不僅不會發揮預期的作用, 獲得預期的效果, 很有可能會促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新奇有趣, 越發激起他們再試一試的好奇心。 比如, 小孩子學會說話的時候, 聽到別人說髒話、罵人, 他們也就跟著學, 說髒話、罵人。 其實, 他們並不知道髒話、罵人的話真正含義, 只是跟別人學著玩。 如果家長聽到了就發火、生氣, 他們看到家長那發火、生氣的樣子很好玩, 就很可能還要繼續說。 假如家長採取淡然、平靜的態度, 加以教育和引導, 孩子覺得沒什麼意思了, 也就漸漸地不說髒話和罵人的話了。
孩子到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時候, 家長要有個心理準備, 免得來個措手不及。
Advertisiment
遇到孩子跟大人“對著幹”的情況, 要平靜、冷靜, 不要驚慌失措, 更不要大發雷霆, 要耐心地因勢利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