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何喜歡纏住你

有位女士結婚8年, 到33歲才懷孕, 34歲喜得貴子。 寶寶出生後, 她對寶寶體貼入微, 翔備至。 根據親情移情相通原理, 寶寶對其母親格外親熱。 達到分分秒秒也不要離開的程度, 即使他父親來抱, 他也不要, 只要媽媽一個人抱。 媽媽一走開, 他就哭, 而且哭個不停, 就連自自己小心他也會大鬧一場。 現在媽媽就要上班了, 對此很為難和焦慮, 簡直有點手足無措, 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問題: 

1.這種過分依戀母親的情況是否正常? 

2.嬰兒這種分離性焦慮的心態如何緩解為好? 

我們的思考和建議: 

1.據英國精神分析學家鮑爾畢研究後認為:嬰兒對母親的早期依戀和親熱,

Advertisiment
正是嬰兒心理健康的表現。 他在《母親照看與心理健康》一文中寫道:“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是嬰兒和年幼兒童應該與母親建立一種溫馨、親密而又持久的關係, 在這種關係中, 嬰兒和年幼兒童既獲得滿足, 也能感到愉悅。 ”另一位美國心理專家埃裡克森也認為:早期嬰兒在和母親共處中, 用嘴吮媽媽的乳汁, 不僅獲得生理需要的滿足, 而且也獲得愛的感受, 會感到特別的溫暖和滿足, 他得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信賴感。 因此, 母親對寶寶愈親近、關懷備註, 寶寶對她的歸屬感和信賴感也就越強烈。 一位自信又慈愛的母親, 在懷抱嬰兒時的手勢往往是柔軟、輕鬆、自然而又合適的,
Advertisiment
其柔和目光的注視, 基語言的平和甜美, 會使寶寶如入一個寧靜而又美麗的安全港。 為此, 寶寶對這樣的母親所產生的依戀強度、親熱的力度也具有超常的表現, 這正是他情感智慧敏感性強烈的表現, 也是他生存能力強烈的體現。 作為母親對此不必憂慮, 而要感到欣慰和珍惜。  

2.嬰兒早期與自己親人分離時的啼哭也是正常的, 這在嬰兒心理學上稱為“分離性焦慮”。 根據佛洛德的理論:兒童的焦慮最早來自遺傳, 這是在種族發展過程中的恐懼經驗通過基因遺傳下來的表現, 它帶有防禦性的功能。 在嬰兒早期生活中, 他在與母親接觸中獲得安全感, 如果與母親分離他就會感一以孤單, 因此,寶寶就會產生恐懼、感到害怕並啼哭,

Advertisiment
這是他對安全的渴望和愛的呼喚, 這是寶寶心理健康的另一種表現。 如果寶寶對自己親人的離開青天為無動於衷, 既不哭也不焦慮, 這反而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問題是這種焦慮不能長期持續下去, 既不能超過一定的強度, 又不能持續時間過長, 一旦寶寶由程度焦慮轉向高度焦慮, 由短期焦慮轉向持續的長期焦慮, 由希望轉向失望, 由顯性焦慮轉向隱性焦慮, 那就可能危及到嬰兒的心理健康。 為此, 我們需要及時地、自然地緩解這種健康性焦慮。  

建議一:引進“第三者”、“第四者”的加入, 由他們來發揮或替代媽媽的功能。  

按照心理學家的移情理論的分析:“兒童一旦失去所愛的對象, 便利用其他外在對象或情境作為“代替”。

Advertisiment
這裡所講的“第三者”、“第四者”是指寶寶的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阿姨、娘娘、保姆等。  

其緩解方式是要求“第三者”“第四者”能像寶寶的母親那樣來給予關愛和親熱。 鮑爾畢認為:形成依戀的行為方式包括注視、傾聽、跟隨、微笑是、擁抱、親吻和姿勢的調整。 在擁抱時, 要使寶寶感到特別輕鬆愉悅, 並且把寶寶的身體和成人的身體緊貼在一起。 有研究表明:“身體的接觸可能緩解嬰兒的緊張情緒, , 產生愉快的體驗。 ”其中注視尤為重要, 有研究認為:嬰兒偏愛注視人的面孔, 嬰兒與成人之間的相互凝視明顯地帶有情感成分。 嬰兒偏愛能同他們保持目光接觸和交流的成人。 為此, 在緩解寶寶對母親分離的焦慮中,

Advertisiment
我們提出:“撫育者的眼睛是嬰兒精神生命成長的太陽。  

3-5個月的嬰兒, 似乎對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感興趣, 對此, 父母要抱他到他所喜歡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 讓他感受到你的可親、可近、可信, 讓寶寶能得到情感需求上的各種滿足, 使他的單一集中性依戀轉向多角色的分享性依戀, 這樣做, 客觀上就可以分散對母親過於依戀而帶來的負荷, 與此同時, 這種分享性依戀也可以增強嬰兒依戀的廣度和豐富度, 為他的社會性情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基礎。  

建議二:拓展嬰兒的生活空間。  

有研究證明:核心家庭中成長的寶寶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長的寶寶對母親的依戀的靈活性有明顯的不同, 前者單一, 後者豐富和靈活,其交往的適應能力也更強些。為此,有不少核心家庭的母親,為了嬰兒情感和人格得到更為健康的發展,常常採用“走親家”、“走婆家”、“走鄰居”等方式,讓寶寶拓展人際的交往面,與此同時,還盡可能讓寶寶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會,每天增加戶外活動的機會,讓寶寶在戶外活動中,看到綠色的小樹、過往的行人,飛駛的車輛,讓他們感受到明媚的陽光、春風的吹拂。在家庭中,年輕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環境的佈置和各種玩具的提供,使寶寶的依戀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拓展他的依戀物件,豐富他的依戀內容,提高他的依戀水準。 

特別提醒:在緩解嬰兒分離性焦慮中,千萬不要有急躁情緒和採取生硬的辦法,一定要耐心地給寶寶提供一個自然合適、自然拓展的過程。

後者豐富和靈活,其交往的適應能力也更強些。為此,有不少核心家庭的母親,為了嬰兒情感和人格得到更為健康的發展,常常採用“走親家”、“走婆家”、“走鄰居”等方式,讓寶寶拓展人際的交往面,與此同時,還盡可能讓寶寶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會,每天增加戶外活動的機會,讓寶寶在戶外活動中,看到綠色的小樹、過往的行人,飛駛的車輛,讓他們感受到明媚的陽光、春風的吹拂。在家庭中,年輕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環境的佈置和各種玩具的提供,使寶寶的依戀在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拓展他的依戀物件,豐富他的依戀內容,提高他的依戀水準。 

特別提醒:在緩解嬰兒分離性焦慮中,千萬不要有急躁情緒和採取生硬的辦法,一定要耐心地給寶寶提供一個自然合適、自然拓展的過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