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何家園裡表現不同

許多孩子在幼稚園裡聽話, 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做, 在老師心目中是好孩子, 可回到家裡卻變得任性、嬌慣、自主性差, 事事讓父母代替, 處處依賴父母, 出現了與幼稚園大相徑庭的行為。 究其原因:

1、 由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

孩子年幼, 自控能力差, 對家長有強烈地依賴心理。

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對孩子的行為有所制約, 與家裡的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 孩子在家時, 心理上產生放鬆的感覺。

已有了榮譽感, 需要在集體中獲得一定的認可。

2、由家長自身的原因造成。

溺愛孩子, 對他們放鬆要求;保護過多, 對孩子包辦代替;教育方法不得當;忽視了家庭與幼稚園教育的一致性。

Advertisiment

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家裡和幼稚園表現一樣好呢?

1、 正確地愛孩子。

溺愛孩子, 對孩子無原則地遷就, 從家長本意來講是愛孩子, 可實際上卻害了孩子。 由於溺愛, 造成孩子的過分依賴, 孩子本來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卻讓父母代替, 養成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 因此, 家長既要愛孩子, 更要負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對待孩子, 把愛與教育結合起來。

2、 家長不要事事都包辦代替,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 年輕的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 能力差, 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 一切代勞;或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會惹出許出麻煩,

Advertisiment
為了省時省事, 就事事包辦。 這樣做一方面影響了孩子應有能力的發展, 另一方面滋長了他過分的依賴心理, 使他缺乏進取心。

家長應注意, 孩子能做的事, 決不包辦代替, 信任孩子, 放開他們的手腳, 積極創造條件, 鍛煉孩子的能力和自覺性。

3、 採用正面教育的方法, 鼓勵孩子, 讓其感受父母對他的期望。

4、保證家庭和幼稚園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與幼稚園相互配合, 密切聯繫, 是保證孩子教育一慣性的重要方法。 家長要瞭解幼稚園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規, 孩子回到家以後, 不能放縱, 應儘量按照幼稚園的紀律來約束孩子, 持之以恆, 形成合力, 使孩子把老師、家長的要求變為自覺的行動, 養成有秩序的生活習慣。

5、利用孩子的心理特點,

Advertisiment
請老師幫助教育。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徵, 孩子期待著老師和夥伴的認可。 家長可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 把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客觀地反映在給老師, 如孩子在家表現不好, 要求老師幫助教育;孩子有進步時, 則請老師及時鼓勵, 在集體中給予表揚, 使其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這樣有利於孩子養成在家裡和幼稚園中一慣性的良好習慣和優良品格。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