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孩子4歲半, 在外面經常打別人, 但在家裡表現得非常好。 這是怎麼一回事?
A:打人這種攻擊行為,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幾個因素:
是否受到威脅 感受到威脅的孩子, 或者表現出攻擊行為, 或者退縮。
以往擺脫威脅的成功經驗 曾經靠打人贏過玩具的孩子, 在類似的情景下, 還會打人。 曾經挨過打的孩子, 感受到過打人的力量, 在不懼弱勢的情況下, 也會嘗試用打人來擺脫困境。
對彼此的實力判斷 多數孩子會本能地欺負弱者。 一般來說, 孩子會知道大人比他厲害, 因此很少攻擊大人。 但當孩子很清楚某個大人會對他百依百順時,
Advertisiment
父母的態度 父母焦慮的是“我的孩子受了欺負怎麼辦?”而不是“我的孩子愛打人怎麼辦?”有些父母甚至竊喜:“我的孩子將來不吃虧。 ”父母的這種心態, 會在一定程度上縱容孩子的打人行為。
一般, 我們也不主張過多干預孩子們之間的小打小鬧, 相信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的感受和同伴的反應, 會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但對於明顯是打人的行為, 作為監護人, 還是應該加以干預的, 規則越早建立越好。
出門前有約定 :“今天出去不可以隨便打小朋友了, 如果忘了, 媽媽會讓你停下遊戲, 想一想。 ”
行動與約定一致 發現孩子打人時,
Advertisiment
堅持道歉 等孩子冷靜下來後, 成人要主動關心被打的孩子。 給自己的孩子作出示範。 一旦孩子能夠道歉, 要放大他的聲音, 並表揚他。
教會孩子正確的方法 “小桶是洋洋的, 你可以和他商量, 或者拿你的車和洋洋換著玩,但不可以搶。 ”
能夠在家和在外表現不一樣, 說明孩子能迅速分辨出了兩種不同的環境, 並作出適應環境的變化。 這樣的孩子學習能力應該不差。 相信當家人的態度一致和明確時, 孩子也會有相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