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何愛保姆勝過愛媽媽

最近徐女士有點煩, 原因是家裡辭掉了保姆, 她那八歲的兒子一時無法適應, 整天哭著喊著要把保姆找回來。 “唉, 都上學了, 難道還要把保姆留一輩子啊!”

這是現代社會出現的新問題, 當遇到孩子與保姆比與自己親時, 家長們有怎樣的良策呢?

支招 從小培養親子之愛 講述人:張悅(職員)

身為一名職業女性, 我早就意識到, 有一天當自己休完產假重返工作崗位後, 會面對令人揪心的與孩子的“親情”問題。

這不, 我的一位同事因為兒子過分“黏”保姆, 接連換了四任保姆來換取孩子的“情感所有權”, 結果弄得四歲的兒子變得特別膽小、怕黑,

Advertisiment
沒有安全感。 這真是前車之鑒呀!

我覺得培養親子之愛必須抓住關鍵期。 就像“鴨子跟隨實驗”, 小鴨子將第一個看到的移動物體視為母鴨, 而倍感親近。 我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儘量不要離開孩子, 不然對健康的親子關係形成十分有害。

工作再忙, 我保證每天與孩子45分鐘到一個小時的接觸時間, 好好享受孩子為我提供的這份純真世界。 要知道親子互動不僅使孩子得益, 媽媽也是受益者――它令你體驗卸下面具、本色示人的快樂。

支招 讓孩子有更多的“玩伴” 講述人:呂光宇(職員)

我曾經看到一本育嬰雜誌上介紹, “孩子最早的信賴感形成於六個月前, 新生寶寶看似沒有記憶力, 但一般在六七個月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孩子會開始‘認生’, 這其實就意味著最初的信賴感已經建立起來。 ”

因此可以理解, 長期由一個固定養育者來撫養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認生”反應, 而如果孩子在六個月前由幾個撫養者不固定撫養, 則孩子就不容易形成對某一個人的信賴感, 從而延長其安全感的建立。

在我兒子六七個月時, 我們家不僅有保姆, 退休了的爺爺奶奶也會經常到家裡看看寶寶, 帶他到公園去玩。 所以我的兒子似乎沒有認生的毛病, 性格也很開朗, 也不“黏”人。

這個時期, 而我也儘量做到多呆在孩子的身邊, 單位一些應酬能推則推, 儘量多陪陪孩子, 保持一種健康的親子關係。

支招 母親的角色誰也不能代替 講述人:吳媚(公務員)

書上說,

Advertisiment
2歲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時期, 孩子通過對外界資訊的收集判斷個人的存在價值, 以及他是否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 如果他在與父母生活的過程中不斷地確認“我是可愛的”。 他的任何需求都能得到及時和積極的回應, 會確認“爸爸媽媽很愛我, 我可以愛自己, 也可以愛別人。 ”

因此, 在女兒這個時期, 我特別心細, 只擔心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孩子“沒有自信心, 很難相信周圍的人”。

儘管在我們家也有保姆幫著照顧孩子, 但她的作用是幫著料理家務, 照顧女兒的飲食起居, 而與女兒的大量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 都是我自己來的。

我上班這段時間, 我讓保姆多帶女兒到公園走走, 多跟公園其他小朋友玩玩。

Advertisiment
下班回家, 我的任務就是陪女兒玩, 教她念兒歌, 給她講故事, 跟她做遊戲……我盡我所知讓她有更多方面的體驗。

不是說“喜歡動的孩子更聰明”嗎?我相信這點, 也儘量多陪她玩, 而這個過程是保姆或老人無法代替的。

支招 父母要做“說了算的人” 講述人:林光良(醫生)

我覺得, 這種“奪愛”看似是隔輩人或保姆的某些行為“越界”, 其實是由於父母的影響力不夠所致。

也許這些影響力不夠的父母所在的家庭比較複雜, 家裡除了爸爸媽媽, 還有爺爺奶奶保姆等, 而為人父母者或工作忙碌, 或安於有他人幫忙的現狀, 成了孩子身邊“靠邊站”的角色。 為人父母不能做“說了算的人”, 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子女意識到你的重要。

在我們家,

Advertisiment
我們的房子因為拆遷還沒交付到手, 只能與父母住在一起。 但家裡兩位老人很懂得回避, 當他們養育的觀點與我們年輕人不同時, 他們不是呵斥我們的不是, 而是退到一邊, 讓我們自己來安排。 這樣, 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編後語

如果因為自己的忙碌已造成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年輕的爸爸媽媽也不用過於擔心。 相信, 隨著孩子的成長, 他會慢慢理解父母的這份無奈。

但與此同時, 為人父母者也要“亡羊補牢”, 盡可能彌補孩子這種不健康的心態, 更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告訴孩子你們很“愛他”!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