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為何有粘人習慣

孩子到了一定的時期總會特別愛粘人, 這習慣是好習慣嗎?讓我們來看看以下案例, 一起分析一下!


孩子你為何習慣粘著我?

問:我兒子現在2歲7個月, 我們每次上班走的時候都要粘我們, 不讓走, 要跟我們一起, 每次都跟他說, 爸爸媽媽去上班, 等下班就會回來陪你了, 但是說什麼都不行, 每次就是哭, 而且哭得很傷心, 我們只好偷偷地走, 現在他很聰明了, 只要一看到我們拿包或穿鞋子, 就開始前後跟著, 爺爺奶奶哄不走, 很困惑, 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呢?謝謝了!

回復:您所說的現象是孩子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

Advertisiment
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理解父母並理解這個世界。

首先, 孩子開始有針對性地粘人, 也就說, 孩子開始對那些長期生活在一起, 和他交往密切的人產生情感, 在親子互動中孩子逐步感受到親近和距離的情感意義。 這份細膩的情感體驗對於幼兒來說不是通過語言能夠表達, 而更多是通過肢體接觸、表情動作和語氣語調來傳遞。

其次, 正確解釋孩子的哭泣。 哭泣是很多父母和老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我們常常認為, 哭泣是孩子受委屈的表現, 而且順理成章地認為哭的程度和孩子受傷害的程度相關。 其實, 孩子哭泣是表達情緒、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 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因為, 哭泣對孩子疏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父母也不必及時制止孩子的哭泣,

Advertisiment
更沒有必要用允諾的方式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答應買東西、延長看電視時間等。 這樣很容易使孩子學會用哭泣和眼淚來"要脅"成人, 不利於健康的親子關係的建立。

再次, 孩子目前表達情感主要是用哭的方式, 帶有負面的情緒都會用簡單的哭來表達, 不舍和思念也被情感表達不豐富的孩子歸入哭的行列。 父母可以逐步訓練孩子表達情感的方式。 如利用門和孩子做分別和見面的遊戲, 俗稱“躲貓貓”。 如“媽媽出門了, 寶寶和媽媽說再見。 ”幾秒鐘後突然打開門高興地擁抱孩子, 孩子會享受在和媽媽的遊戲之中;也可以在週末的時候父母出門買菜, 主動和孩子說再見,

Advertisiment
告訴孩子媽媽買菜去了, 馬上就回來, 讓孩子幫忙拿籃子、拿鞋、開門、媽媽擁抱孩子說再見、關門等一系列動作, 菜買回來了, 可以敲門, 讓孩子和媽媽隔門對話, 請孩子開關門。 這樣的練習容易使孩子建立起分離相聚的感受, 降低焦慮感。 到了父母上班的時候不要過分渲染孩子在家要聽話, 爸爸媽媽上班的分別感, 可以用輕鬆的高亢的語言請孩子幫忙拿鞋、拿包(父母本身不要過分緊張孩子的情緒, 因為, 孩子是個精靈, 他能從父母以及家庭氛圍的細微變化處感受到將會發生什麼), 然後坦然地和孩子擁抱說再見, 上班。 如果孩子哭鬧不止可以在出門前把孩子摟在懷中抱一抱, 告訴孩子下班就回來, 等著媽媽敲門幫媽媽開門,
Advertisiment
然後堅決離去。 這樣對孩子不會造成什麼心理傷害。 南師大 殷飛

由此可見, 粘人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並不是什麼需要改變的壞習慣。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一段時間特別粘人, 就要多注意跟孩子交流, 瞭解他們的內心, 不要對以後造成遺憾。

(兼職編輯:李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