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稚園裡,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些情景:教師對著某個孩子大喊:“某某, 別跑!小心撞到前面的人, 小心摔跤……”結果孩子越跑越快。 在某個自由活動中, 教師在大聲呵斥孩子:“小朋友們, 別再吵了!不要影響別人!”這聲“大吼”在孩子們稍稍安靜之後重新讓音量升級。
近來, 3歲的妞妞變得任性起來, 做什麼事都要和大人對著幹。 早上媽媽讓她快起床, 她磨磨蹭蹭半天不穿衣服。 吃完飯, 她非要自己拿著碗去洗, 結果碗掉在水池裡摔碎了。 吃橘子, 她不要大人剝好的, 非要自己剝皮, 擠得滿手滿身都是橘子汁。 這樣的事幾乎天天有,
Advertisiment
孩子為何總對著幹
解析:
其實這樣的困惑, 有孩子的家庭幾乎人人都經歷過。 在幼兒心理成長過程中, 3~5歲正經歷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這時期孩子活動能力增強了, 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 凡事總想擺脫大人的約束, 試一試自己的能力。 實際上, 這種“反抗”心理正是幼兒獨立品格形成和發展自我的重要標誌。
處在“反抗期”的幼兒, 與大人對著幹是很正常的。 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給他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 讓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性受到保護和發展。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也要避免直接衝突, 而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導, 鼓勵孩子發展有益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Advertisiment
父母的幫助策略
轉移注意力, 不能心太軟。 經常在商店裡看見有幼兒向家長要求買這買那, 滿足不了就哭鬧。 父母怕孩子哭, 也怕丟面子, 心一軟就掏錢了。 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寶寶這回得勝了, 下一次還會用同樣的哭鬧方式相要脅。 你退一步, 他會進兩步。
先提示後懲罰, 不能說話不算數。 夏天, 天氣熱氣溫高, 寶寶吃飯前總是鬧著要先吃雪糕, 不然就不吃飯。 媽媽知道小孩子吃太多涼的東西傷胃, 又怕孩子鬧人, 就糊弄寶寶:“你先吃飯, 吃完了再吃雪糕。 ”可是吃完飯後, 媽媽假裝忘了, 寶寶受了騙不再輕信你的話, 下次不先吃雪糕堅決不吃飯了。
暫時回避, 不能姑息。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溝通, 是我們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 也只有溝通, 才能讓我們瞭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麼, 也讓孩子知道我們對某些問題又是怎樣看的。 而當彼此都能夠瞭解對方的想法之後, 也才有可能相互理解與通融。 減少“唱反調”的發生同樣離不開家長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