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音樂天才”, 卻在備戰國際鋼琴比賽前夕, 手指突然不聽使喚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無法捨棄的鋼琴“蘭老師, 我的手指動不了, 以後都練不了鋼琴了……”14歲的楊洋坐在諮詢室, 攥著小手指嗚嗚直哭。 楊洋的父母一臉沮喪, 但沒有出言安慰。
楊洋媽向我介紹了兒子的情況:“從3歲半起, 楊洋一直學彈鋼琴, 獲得過很多獎項, 甚至曾經被圈內的老師譽為音樂天才。 最近, 備戰一場國際鋼琴比賽時, 楊洋左手的小手指突然不聽使喚了, 去多家醫院做了檢查, 卻沒有找到病因, 所以, 我們帶他來做心理諮詢。
Advertisiment
經過初步判斷, 我認為:手指不能動, 既是一個身體的信號, 也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 楊洋的內在焦慮通過身體得以表達。 無法練琴, 他就可以逃避比賽, 避免繼續承受來自鋼琴的壓力。
“當初, 是誰發掘了楊洋的音樂天賦?”我問。
“我朋友!”楊洋的爸爸解釋說, “有一次, 朋友來家裡做客, 看到他彈玩具琴的樣子很可愛, 隨口誇了他一句。 結果, 他整個晚上都纏著我的朋友, 給人家表演彈琴。 我們當時以為他喜歡彈琴, 就送他去學鋼琴了。 ”
楊洋媽補充道:“我們沒有逼楊洋練琴, 是他自己特別堅持, 不練不行。 我們其實早就想放棄了, 因為他每次彈鋼琴, 都得有人誇。 有一次, 鋼琴老師走後, 他坐在琴凳上很久都不肯動。 我走近時, 才發現他淚流滿面,
Advertisiment
我問楊洋媽:“除了彈鋼琴, 您在其他方面肯定過孩子嗎?”
Advertisiment
楊洋媽愣了一下:“這個……楊洋小時候, 一直是由保姆帶。 我休完產假就上班了, 他爸爸更是經常出差, 我倆對他的關注都少。 除了彈鋼琴以外, 這孩子好像沒啥太出色的地方。 ”楊洋爸沒有說話, 顯然也認同妻子的觀點。
我溫和地對楊洋說:“如果我和你一樣, 從小只在鋼琴上被誇過, 肯定和你一樣特別在意鋼琴彈得好不好。 ”楊洋情不自禁地點了點頭。
楊洋的父母都自視甚高, 對孩子的要求也高, 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很少。 楊洋的“音樂天賦”被挖掘後, 夫妻倆終於找到了共同語言。 陪孩子上鋼琴課、考級、參加比賽, 成為最重要的家庭活動。 於是, 鋼琴不僅能讓楊洋獲得讚賞和關注, 還是他和父母親近的唯一途徑。
但是, 隨著鋼琴難度的增加,
Advertisiment
我告訴楊洋:“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快樂中樞, 主宰著我們的快樂。 如果快樂中樞頻繁受到單一來源的刺激, 那我們就會‘愛上’這個刺激方法。 不管這個刺激多麼無聊, 多麼危險, 我們仍然會樂此不疲。 這種時候, 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受到壓抑, 所以, 才會感到痛苦。 ”
楊洋恍然大悟:“難怪我明明覺得痛苦, 還是控制不住地想練琴……”
“你想像一下,
Advertisiment
楊洋立刻沮喪地說:“我覺得別人會嘲笑我, 看不起我, 認為我是個差勁兒的人!”
“別人覺得你差勁兒, 你就差勁兒嗎?”
楊洋反問:“難道不是嗎?”
“那我問你, 如果班裡有13個同學, 7個覺得你是好孩子, 6個覺得你是壞孩子。 那麼, 你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為了説明孩子遞進思考, 看到他邏輯中不合理的地方, 我故意假定了13這個奇數。
“好孩子吧?”楊洋開始不確定起來, “說我好的人多一個。 ”
“好, 那如果6個同學說你好, 6個同學說你壞, 一個同學不表態。 你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這種一比一的問題徹底把楊洋難住了。 一個人怎麼能同時做好孩子和壞孩子呢?
“你看, 如果我們完全通過別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價值, 那我們的價值就會忽大忽小, 沒辦法確定。因為,無論評價你的人多麼權威,他都不能等於你自己,代替你自己。真正瞭解你價值的人,只有你自己!”
“那,什麼是我自己?”楊洋困惑地問。
“楊洋,可不可以用一幅畫來表達現在的你?”我遞給楊洋畫筆和紙。繪畫,是心靈的一種無意識的表達,是將內心無形的矛盾與不安借由有形的載體表達出來的最好方式。孩子們通常在不會寫字之前,就已經開始塗鴉、繪畫。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安全的表達方式。楊洋現在遇到了心理困難,心中複雜的感受一言難盡,反而通過最簡單的繪畫,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闡述。
10分鐘後,楊洋把畫遞給我。畫上是一棵孤零零的小樹:光禿禿的葉子,代表冬天;歪曲的樹幹,代表小樹承受著壓力;樹枝折斷了,代表小樹受到巨大的創傷……
“我好像聽到小樹在哭。你能不能告訴我,它為什麼難過?”我把心理壓抑的感覺轉化成語言,和楊洋就小樹展開對話。
“小樹覺得,受了這麼大的傷,不知道明年春天還能不能發芽!”楊洋難過地說。
“那我們來一起幫幫小樹吧!它的枝幹斷了,我們用布條把它包起來!”我遞給楊洋一支畫筆,楊洋想了想,在樹枝折斷處畫上一圈繃帶。然後,我問楊洋:“小樹的根埋在土裡,風能吹到嗎?”
“應該不能!”楊洋說。
“好!根部就是小樹的心臟,只要它沒有被吹倒,小樹就能夠發芽!”我鼓勵楊洋拿筆,畫出茂盛的根部。“你看,小樹有很多的潛力,原來我們沒有看到!”
“可是,樹幹已經被壓彎了,還能長好嗎?”楊洋怯怯地問。我告訴楊洋,只要小樹學會一種“神奇快樂呼吸法”,就可以慢慢恢復:“從現在開始,你要代替小樹呼吸,吸氣時,想像小樹把綠色的氧氣吸進樹幹;呼氣時,想像小樹把身體裡一切的壓力和不愉快都呼了出去!每晚練習10分鐘……”這個辦法能夠調節呼吸,幫助楊洋放鬆,減輕焦慮。
第一次諮詢結束後,為了增加楊洋的生活體驗,找到真正的自己,我給他留了一個家庭作業: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嘗試5件自己從沒做過的事。
遇到未知的自己第二次諮詢時,楊洋告訴我:“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騎著自行車去了一條小河邊,坐了一下午。接下來,我和爸媽一起去了採摘基地,花20元去茶館聽了場相聲,把家裡的兩台車擦了一遍,和保姆一起學習做飯。”
我問:“做這些事情,你感覺怎麼樣?”
楊洋說:“感覺挺新奇的,很好玩兒!我以前每天都忙著彈琴,原來離開鋼琴,生活還可以這樣!”
接下來,我讓楊洋用5分鐘時間,寫下20件和自己有關的事情: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多大了?我的身份……這些和自我有關的話題,能夠説明他認識自己,“自我”變得豐滿而生動。
楊洋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做一個普通的孩子。你能幫我轉學嗎?我把彈鋼琴作為一個小愛好吧。”
楊洋媽激動地說:“可以!只要你喜歡就好!”
通常,如果父母不用錯誤的方法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孩子都能正常地從父母的影響中分化出一個健康、完整的自我。即使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用錯了方法也不要焦慮,只要去掉這種不和諧的外力,孩子還是能夠回到正常的成長軌道中,他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楊洋的自我意識開始不斷完善的同時,楊洋父母也需要補課。之前,他們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錯過很多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一方面,楊洋父母要經常和兒子交流感受,並且不做評價;另一方面,他們也要重新認識自己,增加生活和情感體驗,重新感受為人父母的感覺。
在我的建議下,楊洋的父母和兒子一樣,嘗試做不同的事情。剛開始,他們不知道要做什麼,按照微信朋友圈兒中看到別人做的好玩的事,挨個兒體驗一回。慢慢地,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樂子。因為楊洋喜歡泡溫泉,全家每個月都去一次溫泉酒店,度過很多快樂時光。父母的陪伴和改變,讓楊洋變得更加自信和快樂。
諮詢結束大約半年後,楊洋媽媽寄來一張照片,照片裡的楊洋正在教一個小孩彈鋼琴,神情看起來既享受又放鬆。而他的手指,終於恢復了正常!
沒辦法確定。因為,無論評價你的人多麼權威,他都不能等於你自己,代替你自己。真正瞭解你價值的人,只有你自己!”“那,什麼是我自己?”楊洋困惑地問。
“楊洋,可不可以用一幅畫來表達現在的你?”我遞給楊洋畫筆和紙。繪畫,是心靈的一種無意識的表達,是將內心無形的矛盾與不安借由有形的載體表達出來的最好方式。孩子們通常在不會寫字之前,就已經開始塗鴉、繪畫。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安全的表達方式。楊洋現在遇到了心理困難,心中複雜的感受一言難盡,反而通過最簡單的繪畫,能得到淋漓盡致的闡述。
10分鐘後,楊洋把畫遞給我。畫上是一棵孤零零的小樹:光禿禿的葉子,代表冬天;歪曲的樹幹,代表小樹承受著壓力;樹枝折斷了,代表小樹受到巨大的創傷……
“我好像聽到小樹在哭。你能不能告訴我,它為什麼難過?”我把心理壓抑的感覺轉化成語言,和楊洋就小樹展開對話。
“小樹覺得,受了這麼大的傷,不知道明年春天還能不能發芽!”楊洋難過地說。
“那我們來一起幫幫小樹吧!它的枝幹斷了,我們用布條把它包起來!”我遞給楊洋一支畫筆,楊洋想了想,在樹枝折斷處畫上一圈繃帶。然後,我問楊洋:“小樹的根埋在土裡,風能吹到嗎?”
“應該不能!”楊洋說。
“好!根部就是小樹的心臟,只要它沒有被吹倒,小樹就能夠發芽!”我鼓勵楊洋拿筆,畫出茂盛的根部。“你看,小樹有很多的潛力,原來我們沒有看到!”
“可是,樹幹已經被壓彎了,還能長好嗎?”楊洋怯怯地問。我告訴楊洋,只要小樹學會一種“神奇快樂呼吸法”,就可以慢慢恢復:“從現在開始,你要代替小樹呼吸,吸氣時,想像小樹把綠色的氧氣吸進樹幹;呼氣時,想像小樹把身體裡一切的壓力和不愉快都呼了出去!每晚練習10分鐘……”這個辦法能夠調節呼吸,幫助楊洋放鬆,減輕焦慮。
第一次諮詢結束後,為了增加楊洋的生活體驗,找到真正的自己,我給他留了一個家庭作業: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嘗試5件自己從沒做過的事。
遇到未知的自己第二次諮詢時,楊洋告訴我:“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騎著自行車去了一條小河邊,坐了一下午。接下來,我和爸媽一起去了採摘基地,花20元去茶館聽了場相聲,把家裡的兩台車擦了一遍,和保姆一起學習做飯。”
我問:“做這些事情,你感覺怎麼樣?”
楊洋說:“感覺挺新奇的,很好玩兒!我以前每天都忙著彈琴,原來離開鋼琴,生活還可以這樣!”
接下來,我讓楊洋用5分鐘時間,寫下20件和自己有關的事情: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多大了?我的身份……這些和自我有關的話題,能夠説明他認識自己,“自我”變得豐滿而生動。
楊洋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做一個普通的孩子。你能幫我轉學嗎?我把彈鋼琴作為一個小愛好吧。”
楊洋媽激動地說:“可以!只要你喜歡就好!”
通常,如果父母不用錯誤的方法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孩子都能正常地從父母的影響中分化出一個健康、完整的自我。即使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用錯了方法也不要焦慮,只要去掉這種不和諧的外力,孩子還是能夠回到正常的成長軌道中,他具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楊洋的自我意識開始不斷完善的同時,楊洋父母也需要補課。之前,他們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錯過很多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一方面,楊洋父母要經常和兒子交流感受,並且不做評價;另一方面,他們也要重新認識自己,增加生活和情感體驗,重新感受為人父母的感覺。
在我的建議下,楊洋的父母和兒子一樣,嘗試做不同的事情。剛開始,他們不知道要做什麼,按照微信朋友圈兒中看到別人做的好玩的事,挨個兒體驗一回。慢慢地,他們找到了自己的樂子。因為楊洋喜歡泡溫泉,全家每個月都去一次溫泉酒店,度過很多快樂時光。父母的陪伴和改變,讓楊洋變得更加自信和快樂。
諮詢結束大約半年後,楊洋媽媽寄來一張照片,照片裡的楊洋正在教一個小孩彈鋼琴,神情看起來既享受又放鬆。而他的手指,終於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