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在觀看暴力的戰鬥片、武打片、恐怖片時, 都沒注意避開年幼的孩子, 甚至有些父母不以為然, “不就是電視劇電影嗎?孩子看過就忘記”, 或者說“孩子知道是假的”。
事實上, 暴力的電視電影會對大腦正在快速發育的孩子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 殘暴的鏡頭會長時間在他們的記憶中縈繞不散, 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睡眠做噩夢, 還會讓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不安全感, 因為越年幼的孩子, 越容易把電影電視劇的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事情。
更為嚴重的是, 暴力的場景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長久的影響——孩子學會攻擊!
Advertisiment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有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
他們將一班孩子分成A、B組:
A組:實驗人員A1走進房間, 在孩子面前拍打、毆打、摔打波波玩偶, 然後揚長而去。
B組:實驗人員B1走進房間, 跟孩子們一起愉快地玩玩具, 沒有出現任何暴力動作, 然後離開。
隨後, A組的全部孩子出現不同程度的模仿A1暴力毆打波波玩偶的行為;
B組, 幾乎沒有出現暴力行為。
最後班杜拉得出這樣的結論:
1、孩子們通過觀察模仿暴力動作學會攻擊, 日後他們與同伴相處時, 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2、沒有暴力模仿源的孩子較少出現攻擊行為;
3、男孩的攻擊性比女孩強。
所以, 需要儘量避免給孩子觀看暴力電視。
那麼, 孩子幾歲後才能觀看有暴力動作場景的影片?
Advertisiment
即使在兒童普遍早熟的國家——美國, 他們將有暴力場面的電視電影歸為R級, 需要13歲以上的孩子才能觀看, 17歲內還需要父母陪同指導。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尚未滿13歲, 最好還是避免讓他們觀看暴力影片吧。
如果無意讓孩子看到了電視裡的暴力鏡頭怎麼辦?
有些暴力鏡頭, 即使大人看了也會心有餘悸, 更何況孩子呢!
對於6歲內, 他們接收不了太複雜的解釋, 父母可以及時跟孩子說, “打架是錯誤的行為”, 還可以趁機稱讚孩子某某時候跟小夥伴發生矛盾, 禮貌地跟對方溝通把問題解決了。
如果孩子6歲後, 可以嘗試跟他們講解暴力血腥場景拍攝的技巧, 比如手槍是道具不是真槍、演員嘴裡的血是動物的血液不是人的血等等,
Advertisiment
但有時候這樣開導的效果是乏力的, 只能作為事後緩減法。 記得我家熊孩子3歲時無意讓他觀看了《霍比特人》, 孩子在看的時候神情非常緊張, 看完廁所都不敢上, 睡覺時要讓媽媽抱著才能睡著, 好幾個晚上連續被噩夢驚醒, 到現在每次看電影都要問是不是暴力的。
至於這次的冒險對他產生多大的影響, 真的不知道, 所以還是儘量避免給年幼的孩子觀看暴力影片為妙吧。
家庭的暴力場景也會對孩子產生相似的不良影響
有個前同事被離婚, 原因是家庭暴力。
最逗比和最不可思議的一個導火索, 是有一天他跟妻子在家裡吃飯,
Advertisiment
他不以為然, 說只有打妻子才能更好地“溝通”。 他甚至經常跟公司裡的同事說, 老婆不聽話就要打, 他小時候他媽媽不聽話時, 他爸爸一耳光媽媽就聽話了。 除了這點“老婆不打不聽話”的奇葩觀外, 他是公司裡公認的優秀人才呢。
所以, 有暴力衝突的家庭, 這個家庭的孩子們也趨向于有暴力行為。 最明顯的表現在嬰兒時期爭搶玩具時冷不防就給對方一拳, 兒童期跟小朋友發生衝突也傾向于毆打對方解決問題, 長大後可能就會通過暴力解決跟同事、跟配偶、跟子女、跟外人的矛盾。
Advertisiment
因此, 無論什麼時候當大人們出現矛盾時, 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因為父母的攻擊性行為看似對孩子沒造成任何傷害, 但卻會留給孩子們難以磨滅的陰影, 糟糕的是在他們的觀念裡也養成了這樣的一種處事方法——當矛盾發生, 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直接的方法。
幼兒說:每個孩子都有獨特個性, 適用於他人的不一定適用於你, 但一定能讓你在育兒路上更從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