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爭強好勝是父母的忽略造成的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能力, 有意無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辦法, 也就是“不管”, 好像這樣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實, 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 每個孩子都是需要被關注的, 有些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被過度關注成為“小皇帝”, 就採取相反的辦法, 這樣就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被忽略的感受。

他們為了能使自己得到應有的關注, 往往傾向於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比別人強, 一定會得到關愛。 從而逐漸生出一種處處爭強好勝的性格。

家長忽略孩子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造成哪些長遠影響呢?最明顯的就是孩子長大後會具有比較強的依賴性與攻擊性,

Advertisiment
而家長想培養的孩子的獨立性只是表面現象。 孩子的內心是柔弱的, 他們長大後會強烈地尋求被關注、被理解、被愛的情感體驗, 一旦找到了就非常依賴。 另一方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充分表達出被忽略的不滿, 會導致他們成年後繼續表現出爭強好勝, 並容易形成和人發生衝突的特點。 這些事情可能是家長沒有想到的。

那麼家長怎樣教育孩子才能避免孩子在心理上出現這種扭曲呢?

首先, 家長不要固執地認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獨立性, 其實長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獨立和健康成長,

Advertisiment
反而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

其次, 家長不要使用兩極性思維,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不好, 那麼就那樣”、“那樣不行, 那麼就這樣”。 任何事情都是不斷變化的, 所以教育孩子不是簡單“這樣還是那樣”的問題, 家長要用心去揣摩孩子的內心世界。 無論孩子做對還是做錯了事情, 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建議。

第三, 孩子需要適度的關愛, 家長不用刻意期待孩子怎樣獨立, 而是要理解孩子, 尤其要理解孩子內心的柔弱和對關愛的渴望。 這樣, 孩子才會從內心真正獨立和健康成長。

很多父母都喜歡叫孩子唱歌, 但自己卻連一句都哼不上, 只能讓孩子“獨唱”, 他唱得多了, 也就膩了, 不想開口了。 我會母子同唱, 你一句我一句的,

Advertisiment
他的勁兒就來了。 洗澡時, 我起調兒:“洗白白, 洗白白, 倒開盆水嘍”, 兒子就接上來了。 我們一齊高歌, 樂也融融。

在唱歌中, 我不斷編改故事問他, 他聽得有滋有味。 唱兒歌讓孩子敢於表達, 他會唱得越來越大聲, 聲音越來越響亮, 膽子也越來越大, 眾人面前, 他也可以拉起調子。

● 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

競爭意識與自我意識緊密相聯, 清晰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比較之下才顯現出來的。 幼兒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 為了發展自我的個人心理, 需要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 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 為了在不同物件面前表現自己, 孩子需要瞭解自己的言行將會如何影響自己在別人眼裡的形象。

Advertisiment
競爭意識的萌芽, 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 家長應及時予以支持與正確引導。

● 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個性

有些孩子需要競爭的刺激才能把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如果把握正確, 競爭意識可以成為孩子盡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 個性與競爭能力緊密聯繫, 具有良好個性的孩子, 對待競爭問題會更理智、更積極。 家長要從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和興趣特長出發, 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 使其具備更強的競爭能力。

除了個性原因外, 特別注重自我意識、忽略別人感受的孩子, 往往還沒學會怎樣和別人相處。 他需要知道:如果他為了爭第一, 而令別人不開心, 就可能失去別人的友誼。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只著眼於和別人爭高下,

Advertisiment
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極限挑戰。

● 端正孩子競爭的心態

如果家長對孩子競爭欲望過強感到憂慮, 應該先幫孩子端正心態, 要讓孩子明白競爭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 是件美好的事, 要用從容的心態看待超越和被超越, 不應充滿妒忌和憤懣。 而參與競爭的意義之一, 就是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 並且誠心實意地祝福對手。 告訴孩子, 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固然值得驕傲, 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也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家長用自身行動作出良好的示範, 孩子自然會感同身受。

● 鼓勵孩子相信自己

鼓勵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用自己的價值觀判斷是非, 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所追求的目標, 而不是只能通過競爭來體現自我價值。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盡了最大努力之後,能做一個繼續努力的贏家或是毫不氣餒的輸家,而不是過分注重競爭本身。

而不是只能通過競爭來體現自我價值。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盡了最大努力之後,能做一個繼續努力的贏家或是毫不氣餒的輸家,而不是過分注重競爭本身。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