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犯錯考驗父母

孩子的犯錯就像在學習中遇到難題, 父母需要像老師解題一樣幫助孩子去分析。

首先是行為的動機, 如果動機是好的, 先表揚他, 以降低孩子的焦慮;再看方法對不對, 方法不錯, 或部分不錯, 肯定他, 讓他知道部分行為還是被認同的;最後看結果如何, 錯誤怎樣形成。 孩子也許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 父母需要告訴他任何行為不僅需要自己的滿足, 還需要別人的認同, 要得到認同, 就要遵守共同的規則, 告訴他通常有哪些處事的規則。 通過這樣的教導, 孩子很快會從犯錯中學到很多好的東西, 同樣的錯誤也不會一犯再犯。

Advertisiment
犯錯有幾種類別:一是無心之錯, 原因是孩子缺乏經驗, 對行為的後果不能預見, 這些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二是有意之錯, 有好的動機但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 好心辦壞事, 幫倒忙, 比如想幫媽媽洗碗卻砸壞了一疊盤子。

三是無理之錯, 想要發怒氣、報復或攻擊誰, 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 協調不好本能與環境的關係。 只要我們提醒孩子不要總犯同樣的錯誤, 或不要去犯無意義的或低級錯誤就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

要讓孩子在錯誤中獲益, 家長們一定要避免兩個不好的傾向:一是父母竭盡全力來預防孩子犯錯, 一旦犯錯又竭盡全力讓孩子避免受罰, 以為孩子犯錯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 要替孩子受過。

Advertisiment
其實不然, 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保證孩子不出差錯, 但好的教育一定把犯錯看成是教育的良機, 使孩子從犯錯中獲得成長。 二是過度懲罰, 以為不管多大的孩子幹了錯事都是非常糟糕的事, 是品行或道德問題, 凡事上綱上線, 把事態說得很嚴重, 甚至不惜用謾駡體罰來糾錯, 使小錯變成重大的心理創傷, 犯錯違規的衝動沒有化解, 而是被潛抑和深藏, 成為一種心理情結, 削弱了孩子的防禦能力與生存能力。

糾正孩子的錯要先解決好父母內心的情結,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會那麼有理性,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父母也是人。 孩子的有些錯誤還會激發父母早年的心理創傷, 無意識地想通過教育孩子去糾自己幾十年前的錯。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常常透視出父母早年未處理好的情結, 注意孩子的心理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 就能避免父母的過度要求。 在親子關係好的家庭, 孩子遭受輕微體罰, 不會形成長久的心理創傷;親子關係不良的家庭凡事小心, 一句不恰當的話, 會讓孩子記仇一輩子。 應對錯誤的一般原則:孩子2歲前, 父母不能責罰孩子;2~5歲, 父母對犯錯的教育要順其自然, 多鼓勵和肯定;5~12歲, 説明孩子從錯誤中獲益, 學習社會規則和承擔成長的責任;12~16歲, 如果孩子外向, 心理承受力強一些, 對錯誤的批評可以引入是非觀念, 對內向的孩子還要多注意。 對道德、良知的培養, 父母不要心急, 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孩子,
Advertisiment
孩子自然會變得善良與懂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