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獲取他人注意的主動和被動行為

主動——建設性的注意獲取機制就像一個非常合作和順從的行為。 區別在於, 此時孩子的良好行為只是為了得到注意和承認:如果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注意, 這種行為就會轉變成不良行為。 他就會採用主動——破壞性的方法。 這種行為很像那些用來達到第二或第三種目標的行為, 不同的是它沒有暴力和對抗性。 孩子仍然只想獲得注意, 目標達到時行為也就停止了。 想顯示自己力量的孩子不會滿足于獲得注意, 他想要按他自己的方式行事。

用被動——建設性的行為來引起注意的孩子是非常有趣的。

Advertisiment
許多父母和老師都不把這種孩子的行為看做是壞行為。 他們讓人感到愉快、可愛和溫順, 往往容易使人忽略這種被動與依賴之後的自信心的缺乏。 在男性占主導的社會中, 女性大多被要求採取被動——建設性的行為, 因此採用被動——建設性的方式引起注意的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多。 我們已經指出, 人們錯誤地傾向於忽視被劫——建設性的孩子們的不自信。 這種不自信比主動——破壞性的孩子更強。 被動——建設性的孩子不那麼惹人煩, 但是在培養自信和勇氣方面需要更多的説明。 一個用被動——建設性的方法尋求注意的孩子, 很可能到最後變成第四種完全喪失自信的孩子。

想得到注意的孩子必須意識到, 奉獻而不是獲取是贏得社會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

Advertisiment
只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才能學會獨立。 在採用不同的引起注意機制的四種孩子中, 我們應當試圖幫助孩子由被動變為主動, 由破壞性變為建設性, 直到孩子不再需要額外的注意。 對想得到權力和主導地位的孩子不能再用無效的強制辦法。 承認他們的價值甚至他們的權力是至關重要的, 只有這樣, 才能使他們變得自信從而不再需要尋求權力。 他們必須知道有用比有權力更重要。 想懲罰別人或尋求平衡的孩子通常認為沒有人喜歡他們。 説明這樣的孩子需要長時間地向他們顯示有人愛他們。 喪失信心的孩子必須讓他們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潛力和能力。

孩子們表現出的不同行為困難,

Advertisiment
並不一定意味著對同一個目標的追求。 比如說, 懶惰就可以被用來達到孩子的四個目標。 它可以用來獲取注意和幫助, 也可以用來拒絕需要完成的任務以達到建立自己的地位, 或者可以用來報復對自己要求過高並造成傷害的家長。 或者, 可以在無望達到目標時用來作為藉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