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玩具不離手,警惕“兒童戀物癖”!

我曾做過社區服務中心的志願者, 只為了在有限的生命裡幫助更多的人, 不得不說, 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回憶。

1

社區的公園裡, 楊奶奶推著三歲的孫女毛毛接受我的心理輔導, 毛毛緊緊抱住一個泰迪熊的公仔玩具。

楊奶奶說, 毛毛無論走到哪兒都抱著這個泰迪熊玩具, 吃飯睡覺都和它形影不離。

毛毛的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 只有過年才回來, 孩子從小就跟著奶奶, 爺爺已經去世了。

可是楊奶奶喜歡玩麻將, 和毛毛沒有精神上的交流。 楊奶奶每次去朋友家玩麻將都會把毛毛帶上, 毛毛就自己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玩泰迪熊公仔。

Advertisiment

直到毛毛三歲去醫院體檢的時候, 醫生提醒了楊奶奶, 才發現毛毛的異常。

三歲的孩子本該是活蹦亂跳的年紀, 毛毛卻安靜得讓人心疼, 她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和泰迪熊公仔在一起發呆, 如果偶爾找不到泰迪公仔了她就會大哭起來。

毛毛的爸爸媽媽很少寄錢回家, 楊奶奶一個人的退休金只夠她們祖孫倆生活, 再加上楊奶奶又愛打麻將, 基本上一個月剩不了錢。

楊奶奶沒有錢給毛毛看心理醫生, 只能求助社區服務中心, 因我學過幾年兒童心理學, 又當過幾年的幼師, 所以社區服務中心推薦了我説明毛毛。

2

我告訴楊奶奶, 毛毛很可能得了“兒童戀物癖”, 這是一種輕微的孤獨症,

Advertisiment
如果繼續惡化下去, 孩子以後會變得不合群, 性格孤僻, 逐漸演變成社交恐懼症。

楊奶奶問我毛毛為什麼會這樣, 我說, “兒童戀物癖”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毛毛的爸爸媽媽常年不在她身邊, 奶奶和她很少有親子互動, 總的來說就是孩子精神上太孤獨, 太缺乏愛了。

楊奶奶哭了, 她說以為只有讓孩子吃飽穿暖就行, 沒想到孩子也會孤獨。

那一刻, 我感覺很悲涼, 有多少大人都只是在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保障, 卻忘了孩子也有精神世界, 她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

我告訴楊奶奶, 回去以後要多陪陪毛毛, 關掉電視機, 帶著毛毛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每天至少要帶毛毛到社區裡溜達兩次, 盡可能地給孩子創造和別的小朋友玩耍的機會。

Advertisiment

千萬不要強行把毛毛和泰迪熊公仔隔離開, 要多買點其它的玩具分散毛毛的注意力。 儘量不要去打麻將, 有時間多陪孩子說說話。 楊奶奶點頭如搗蒜, 我真心希望毛毛能好起來。

幾個月後我再次看到毛毛, 她的臉上有了笑容, 楊奶奶說毛毛的媽媽回家了, 專門陪在孩子身邊照顧她, 漸漸地毛毛的話也多了。

原來愛才是治癒孤獨的良藥, 媽媽又給毛毛買了兔子玩偶, 毛毛也不再獨寵泰迪熊一個了。

3

兒童戀物癖是指兒童對某種物品, 可以是玩具, 也可能是小毛巾枕頭什麼的, 產生一種情感的過度依賴, 無論在哪裡都要帶著它。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同一個玩具不離手的現象, 不要覺得孩子專注力強, 那可能是一種兒童戀物癖,

Advertisiment
一定要及時疏導, 反思家長自己的原因, 找出癥結及時更正。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兒童戀物癖是一種輕微孤獨症的症狀, 家長不要忽視它的危害。 我個人認為家長防患於未然更重要, 如果孩子出現了戀物癖的現象,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首先, 爸爸媽媽要多和寶寶抱一抱, 緩解孩子的皮膚饑渴症, 孩子有了安全感, 內心也不焦慮了。 如果是老人主要帶孩子, 也請老人少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 多陪孩子玩一玩, 多問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次, 父母工作壓力大可以理解, 切勿把工作上的壓力宣洩在孩子身上。 父母多陪孩子做親子遊戲, 讓孩子從對玩具過度依賴轉換成對父母的依戀。

再次, 別偷偷扔掉孩子依賴的玩具,

Advertisiment
多給孩子準備一些其他的玩具供她選擇, 轉移孩子對原先玩具的注意力, 從而改善孩子只依賴一個玩具的癖好。

最後, 父母讓孩子獨立可以理解, 但不能過早讓孩子獨睡, 孩子最好的獨睡時間是3—5歲, 如果孩子心理上不願意獨睡, 也要慢慢來。 因過早讓孩子獨處一室, 孩子更容易對同一個玩具產生依賴, 家長需留意。

0—3歲兒童都會對玩具有不同程度的依賴, 也是兒童的正常心理特徵, 只要不過度就行, 請家長不要恐慌。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 誰都是一邊學習一邊成長, 沒有人天生就是超能父母。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斷地完善自己, 才能讓孩子從自己身上汲取更多的正能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