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讓小寶把玩具借給客人玩一會,
可是孩子委屈得大哭, 我好心疼啊。
我也試著對朋友的孩子說,
小寶現在不想借他玩具, 要不玩點別的吧。
朋友也一直對自己的孩子說不可以,
但是她孩子還是想要那個玩具車。
下次碰上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啊?
另外, 我還很擔心孩子的性格,
Advertisiment
現實生活中難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孩子之間因為搶玩具起了爭執。
怎麼辦?
不妨先抽空看看
最近的一個叫《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
節目集結了不同個性的明星媽媽,
她們在節目中展示各自的家庭生活和育兒經歷。
其中, 胡可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節目中有一幕:
胡可開著車, 後座是兄弟倆安吉和小魚兒在車上玩耍。
後來, 哥哥安吉搶了弟弟的玩具, 弟弟放聲大哭。
胡可沒有馬上干預, 因為她覺得,
現在還不到需要成年人干預的時候。
胡可淡定地開著車,
不時從觀後鏡上看看兄弟倆的狀態。
後座一度冷場, 哥哥安吉有點小尷尬,
但是媽媽沉住氣, 繼續觀望。
弟弟似乎狀態恢復了一些,
Advertisiment
結果弟弟也跟著旋律唱了起來。
兄弟倆剛剛的冷場和尷尬,
慢慢地好像隨著歌曲飄走了。
還有一幕是:
弟弟小魚兒拿到了玩具,
但是哥哥安吉也想玩, 因為玩具又起了爭執。
胡可過去先是瞭解玩具是誰先拿到的,
她不僅問弟弟, 也同時問哥哥情況是否屬實。
作為媽媽, 儘管懂得孩子們的脾性,
儘管知道發生了什麼, 但她依然問了雙方當時的情況,
這會讓孩子感到充分地被信任感。
胡可明白,
其實安吉可能自己也知道, 有些行為是不對的。
她明白孩子們有時候會覺得不好意思,
或者是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所以會動手。
心理學裡面有個術語, 叫“見諸行動”。
這是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Advertisiment
是指將潛意識的欲望作直接地表達,
包括採用動作性行動。
所以, 胡可沒有對孩子的行為貼標籤,
沒有做不好的評價, 沒有責怪哥哥安吉,
反而給了安吉臺階, 暗示安吉是個誠實的孩子。
在安吉承認是弟弟先拿到玩具的時候,
媽媽馬上對安吉的態度表示了鼓勵和讚美。
孩子能夠有如此坦然地面對自己的行為,
並不是完全是因為孩子的品質,
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容納能力。
想想平時我們看到身邊很多的父母,
在孩子終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
卻還不依不饒地繼續指責孩子。
這就可以想像, 孩子為什麼不敢主動承認錯誤,
因為承認錯誤的成本比撒謊的成本要大。
很多朋友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
會覺得安吉很棒,
Advertisiment
也會為媽媽胡可點贊, 覺得她對孩子的教育很有一套。
她不僅讓安吉知道自己是個誠實的人,
也維護了弟弟小魚兒的邊界,
同時還教會了兩個孩子,
要誠實有信、要尊重邊界和規則。
最重要的是, 孩子們在她身上學會了, 社會化能力。
社會化能力是個體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
與他人交往和協調的能力、
調控和改變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能力。
這些能力, 不是書本能教會的,
而是在人與人的互動之中學會的。
可以想像, 胡可家的兩個孩子因為玩具起爭執,
絕對不是在節目中的一次兩次,
在生活中可能已經上演了無數次。
我們可以留意到一個細節是,
安吉在和弟弟小魚兒搶玩具的時候。
安吉說:“怎麼都是你的!”
Advertisiment
小魚兒說:“我先拿到的!”
當小魚兒說出這句的時候,
其實就是孩子社會化能力的體現。
而這也是後來胡可對兩孩子爭執玩具的解決方案,
誰先拿到誰先玩。
對於兄弟倆之間的相處,
胡可說:“誰說老大就要讓著老二?
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
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
是好還是壞, 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
有個經典的關於分配制度的小故事。
說是幾個住在一起的人, 每天分一大桶粥。
一開始, 大家用抓鬮的方式來決定誰來分粥,
每天輪一個。
於是乎, 每週下來, 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後來他們開始推選出
一個口口聲聲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
但大權獨攬,沒有制約,也就會產生腐敗。
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互相勾結,
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
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
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
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
輪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
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
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
這就是自由協商最後得到的辦法,
這也是社會化能力進步的過程。
著名兒童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指出,
“你對孩子所定的規則應該愈少愈好,
比表面看去好似絕對不可缺少的還要少”。
這讓我想起我孩子幼稚園裡面的三項規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
幼稚園裡的老師和孩子都遵從這一個大規則,
而剩下的便是孩子們之間自己協商的過程。
經常會是,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玩遊戲,
遊戲總會建立起某種遊戲的規則,
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天然地為自己爭取利益。
同時,孩子也會學習放棄自己的一部分願望,
滿足對方的一些需求,
以此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建立規則,遵守規則,
在傾聽中感知和回應他人的需要,
在爭吵中學會爭取和妥協。
這些和同伴友善解決衝突的技能,
對於兒童以後發展成熟的社會交易處理能力非常有用。
而且我們生活中,
常常會看到成年人對孩子之間的干涉。
這多半是我們成年人自己內心的投射,
比如文章開頭提問的這位媽媽,
一方面覺得孩子委屈,
一方面又對孩子說把玩具讓給別人玩。
這本是我們成年人該自己去面對的內心焦慮,
我們害怕在朋友面前不夠大方,
害怕會讓對方沒面子,
又覺得自己的孩子委屈。
各種矛盾和衝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社會化能力
自然也就被我們成年人的情緒所困擾了。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孩子們總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而這也是我們能夠教會給孩子的,
最好的社會化能力。
但大權獨攬,沒有制約,也就會產生腐敗。
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互相勾結,
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
然後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
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
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裡全是涼的。
最後想出來一個方法:
輪流分粥,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後拿剩下的最後一碗。
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
每人都儘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
這就是自由協商最後得到的辦法,
這也是社會化能力進步的過程。
著名兒童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指出,
“你對孩子所定的規則應該愈少愈好,
比表面看去好似絕對不可缺少的還要少”。
這讓我想起我孩子幼稚園裡面的三項規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破壞環境。
幼稚園裡的老師和孩子都遵從這一個大規則,
而剩下的便是孩子們之間自己協商的過程。
經常會是,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玩遊戲,
遊戲總會建立起某種遊戲的規則,
而且還要共同商量出讓彼此都滿意的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天然地為自己爭取利益。
同時,孩子也會學習放棄自己的一部分願望,
滿足對方的一些需求,
以此建立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規則。
建立規則,遵守規則,
在傾聽中感知和回應他人的需要,
在爭吵中學會爭取和妥協。
這些和同伴友善解決衝突的技能,
對於兒童以後發展成熟的社會交易處理能力非常有用。
而且我們生活中,
常常會看到成年人對孩子之間的干涉。
這多半是我們成年人自己內心的投射,
比如文章開頭提問的這位媽媽,
一方面覺得孩子委屈,
一方面又對孩子說把玩具讓給別人玩。
這本是我們成年人該自己去面對的內心焦慮,
我們害怕在朋友面前不夠大方,
害怕會讓對方沒面子,
又覺得自己的孩子委屈。
各種矛盾和衝突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社會化能力
自然也就被我們成年人的情緒所困擾了。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能夠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孩子們總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而這也是我們能夠教會給孩子的,
最好的社會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