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生病,父母常犯的四大通病

當寶寶生病了, 真正考驗父母的時候到了!光靠刷微博、混論壇和qq群遠遠不夠, 小編親歷了崔玉濤醫生的一堂公開課後, 發現自己多少會犯新媽媽常犯的一些通病, 現和大家分享一下, 媽媽們可以偷偷地對號入座哦。

第一類通病:不能看到寶寶受苦

很多家長都是獨一代, 或者是家裡就一兩個兄弟姐妹, 這些父母自己就是在蜜罐裡泡大的, 養育孩子時, 就更不允許他們受一點苦。

崔大夫舉了個極端例子, 有個家長帶著肺炎的孩子看病, 輾轉了幾家醫院都沒治療, 原因有幾個, 要麼是醫院不能讓大人陪住院,

Advertisiment
大人不放心;要麼就是護士打針第一針沒打進, 孩子大哭而氣憤出走;最後找到一家小診所, 不看行醫資質, 就讓小孩接受穴位治療, 結果失去了這個孩子。

經常看到一些年輕的家長, 在醫院裡抱著生病的寶寶橫衝直撞, 孩子在懷裡哭著, 大人慌了神, 亂了手腳, 一看看到寶寶扎手指出血就心疼得不行。 假若孩子一哭鬧, 護士一針沒打好就大發雷霆, 甚至大打出手。 這些家長看不得孩子遭這樣的“罪”、不能看到孩子哭。 試想想, 家長的不冷靜就有助於孩子的恢復治療嗎?短時間的輕微的創傷治療能換回病情的好轉, 這些必要的醫療處理方式, 就不能忍一下嗎?為什麼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 在孩子生病時卻如此不冷靜呢?(相關閱讀:崔玉濤建議家長“兩不”走:不能比 不要急)

Advertisiment

第二類通病:自己想招數

崔玉濤講起了一個門診故事, 家長是留洋博士, 帶著孩子來找他看病, 一直在訴說寶寶幾天都在腹瀉, 等崔大夫查看寶寶便便情況時才發現, 寶寶的肛門處塞了一團紙, what?這是怎麼回事!家長連連解釋道, 一天拉好幾次稀便便, 容易讓肛門附近的皮膚發紅或潰爛, 那樣孩子太難受。 我想了想, 不如拿衛生紙做個塞子堵住肛門, 這樣就能控制自如, 防止稀便便隨時拉出來磨損皮膚了, 讓孩子少受點罪唄。

這位家長還是留洋博士, 對於這種自創的招數, 小編和崔大夫一樣, 哭笑不得, 說他不懂吧, 他懂肛門皮膚容易被大便浸爛, 他還懂如何自製“軟活塞”控制肛門的收縮,

Advertisiment
但是, 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傷害到孩子呢?以後孩子有其他疾病, 會不會想出更讓人啼笑皆非的狠招呢?要注意, 孩子不是玩具, 父母也不是“巫醫”, 面對孩子生病, 家長們不要過於“標新立異”, 遵循醫學上的規律才更科學。

第三類通病:自己當醫生

常聽一些帶孩子的媽媽們, 拍著胸脯說, “我就是寶寶的家庭醫生”, 說起發燒要吃什麼藥, 咳嗽吃什麼藥, 拉肚子怎麼辦, 都說得頭頭是道。 崔玉濤指出, 一些家長面對用藥, 經常會犯“不用治療時就自行使用, 不該停止治療時卻自行停止”這類通病。 比如, 寶寶一發燒就自己買抗生素給寶寶服用, 嫌退燒慢就要醫生抗生素輸液;而一些寶寶根據病情要連用幾天藥時,

Advertisiment
家長一看到孩子症狀減輕, 就擅自停藥, 從而使病情反復或者有加重的情況產生。 殊不知, 這類“父母醫生”僅僅憑藉自己的直覺和對寶寶日常生活的瞭解, 而自行對寶寶做診斷, 會產生一些可怕的後果。

第四類通病:聽朋友的、不聽醫生的

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家長有一些共同點:質疑醫生的診斷。 有些家長帶著孩子的病歷、吃過的藥盒來找崔大夫, 一算, 短短十天, 已經找了好幾個醫生, 每次的情況都如出一轍:醫生開了A藥, 吃了, 沒有立馬見效, 家長一心急, 立馬懷疑這個醫生的能力, 接著換家醫院、換個醫生重新開B藥……周而復始, 看過的醫生裡, 藥品從A開到G, 能開的藥孩子全吃了, 卻沒有哪一個醫生開的藥方堅持吃完的,

Advertisiment
病情卻依然沒好轉。 那試問, 接下來這個醫生要怎麼開藥呢?其實每個孩子生病都有一定的恢復期, 這種重複就醫、多種用藥的看病治療, 不僅影響治療的連續性, 還會因為藥物的濫用而最終延誤了孩子治療的最佳時機。

此外, 在質疑醫生的診斷的同時, 卻輕信口碑相傳。 崔大夫指出, 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看過醫生之後, 拿著醫生開的處方, 出門轉身就打電話給某個熟人醫生、或者當媽經驗豐富的姐妹, 或去媽媽圈裡求助, 詢問這樣的做法對不對,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她們有時寧願相信一個陌生媽媽的經驗之談, 而摒棄醫生開的連續性治療。

小編在聽完崔大夫的公開課後, 深深地反省了自己的育兒經驗, 也發現自己時不時會犯以上幾種錯誤。

真心希望各位混跡於各大育兒群的媽媽們,在充分利用各種育兒資源的同時,也要往自己苦心經營的育兒知識庫裡輸入一些更科學、更冷靜的元素,畢竟孩子生病時,學會冷靜的前提是我們懂得的知識越多,這些知識越科學,我們才會越冷靜,孩子才會更容易恢復健康。

真心希望各位混跡於各大育兒群的媽媽們,在充分利用各種育兒資源的同時,也要往自己苦心經營的育兒知識庫裡輸入一些更科學、更冷靜的元素,畢竟孩子生病時,學會冷靜的前提是我們懂得的知識越多,這些知識越科學,我們才會越冷靜,孩子才會更容易恢復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