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小兒“夏季熱”重在調養
小兒便秘從小糾正
嬰兒嘔吐和吃手有關系嗎?
小編絮語:在醫院通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孩子在打吊針, 有的父母會自己去調一調輸液滴速;孩子生病了, 家長根據以往的經驗自行去藥店買藥喂孩子;孩子有點感冒發燒, 父母立即帶孩子去醫院;如果孩子不能馬上退燒, 家長就帶著孩子轉換多家醫院求診……這些現象可能因為我們司空見慣, 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 但這其中就隱藏著不少誤區。 很有可能就是由于家長的這 些自作聰明的做法, 耽誤了孩子的病情。
Advertisiment
誤區1:吊針擅自調滴速
有些孩子經常生病, 去醫院次數多了, 家長認為自己也成了“醫生”, 有的家長喜歡根據自己的經驗擅自調整孩子點滴的速度。 也有些家長為了趕時間, 希望孩子快點打完吊針。
點評:其實家長們不知道, 靜脈點滴的速度是根據患兒年齡、病情、使用藥物及治療目的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要求。 有時甚至同一種藥物在不同的劑量、濃度時所產生的作用有很大差別, 例如患肺炎時, 小兒心臟負擔增加, 一般滴速限制在30滴/分鐘, 如果擅自將滴速調到60滴/分鐘, 就會有大量的液體進入孩子體內, 導致血容量在短時間內驟然增加, 心臟的負擔也明顯加重, 可引起心率加快、急性肺水腫, 甚至心衰。 在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藥物,
Advertisiment
誤區2:不按醫囑服藥
一些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看病, 孩子病情急時, 還能根據醫囑按時服藥, 孩子病情剛有好轉, 有些家長可能因為自己忙或嫌麻煩, 就開始給孩子減藥或者停藥, 導致病情反復;也有的家長喜歡自己買藥給孩子吃。
點評:藥物見效通常需要一定的時間, 病情在沒有完全痊愈的狀況下, 擅自停藥容易讓病情復發, 還會出現耐藥的現象。 而且家長在對藥物的性能、毒副作用、藥物劑量并不完全知曉的情況下, 擅自給孩子用藥可能導致病情延誤,
Advertisiment
誤區3:一發燒就送醫院
孩子只要一發燒, 父母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匆忙趕往醫院, 并希望醫生馬上給孩子用藥降熱, 有的家長還堅決要求打點滴退熱。
點評:由于小兒自身體溫調節中樞調節能力差, 兒童的體溫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所以體溫常常會出現變化。 通常嬰幼兒腋溫36-37.4℃為正常, 37.6-38℃為低熱, 38-39℃為中度發熱, 39℃以上為高熱。 孩子剛吃過奶、哭鬧過、穿得過多、蓋得過厚時, 都可出現發熱。 一般體溫在38℃以下, 這時可先給孩子補充水分、洗溫水澡、松解包被。 若進行以上措施后孩子體溫仍不下降, 或孩子伴有哭鬧、咳嗽、流涕、嘔吐、肚脹、腹瀉等, 則應立即看醫生。 一般體溫超過38.5℃, 需要退熱治療。
誤區4:頻繁換醫院
Advertisiment
面對孩子生病, 家長大多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恨不得藥到病除、一治見效。 若孩子的病情在一家醫院沒有很快好轉, 發燒時體溫沒有馬上降下來, 就又到其他醫院就診, 有些時候一天就去了四五家醫院。
點評: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 其實治療疾病有一個過程, 家長希望孩子一吃藥、一打針病就好了, 這往往不可能, 即使感冒也可能有一個星期的病程呢。 而且頻繁換醫院, 不停地更改治療方案, 一個藥物的作用還未發揮出來, 就換了另一種藥物, 影響了醫生對整個病程的觀察和判斷, 增加了患兒和家長的負擔, 還有可能延遲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建議正常情況下, 盡量在一家醫院觀察、治療, 如果病情越來越重, 則可以考慮轉向高一級的醫院進一步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