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發燒嗓子疼不一定是感冒,還有可能是這種病

“孩子高熱好幾天了, 脖子可以摸到包塊, 眼睛也腫起來, 查了血說是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這究竟是什麼病啊?”至今, 已經遇到數次類似的情況。 很多家長表示, 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這個聽起來很複雜的疾病瞭解甚少。 那麼,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究竟是一種什麼病?它會造成什麼樣的症狀?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它呢?

接下來, 讓我們一步步揭開這個特殊疾病的面紗。

什麼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簡稱IM), 早在19世紀, 人們就發現有部分持續發熱的患者除了扁桃體發炎(部分可見到滲出物),

Advertisiment
還合併明顯的淋巴結腫大, 故稱之為“腺體熱”;而于20世紀初, 人們逐漸發現這一類患者血液中有異型淋巴細胞的出現, 因此正式稱之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慢慢地, 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 90%IM由Epstein-Barr virus (EB 病毒)引起, 另外弓形蟲、巨細胞病毒、愛滋病病毒也可引起類似的臨床表現。

EB病毒是一種可以通過親密接觸感染了的患者, 或無症狀攜帶者傳播的皰疹病毒, 在西方還被稱之 “接吻病”。 目前為止, 人類仍是EB病毒的主要攜帶者, EB病毒可以從感染者和攜帶者身上間斷的釋放, 時間從數月到數年不等。

實際上, 大約有90%-95%的成年人曾感染過EB病毒;在童年時期, 大部分孩子在感染了EB病毒後是沒有臨床表現的, 只有不到10%的孩子會出現症狀。

Advertisiment
相對來說, 青少年感染後更容易出現症狀。 這可能和不同時期病毒的感染量以及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強度不同有關係。

EB病毒感染引發的IM有哪些症狀呢?

臨床上, 我們見到的IM病例可有多種表現, 主要表現如下:

由於EB病毒感染後會影響到全身器官。 因此除了以上的幾種常見症狀, 患者還可能會出現肝炎, 膽汁淤積, 肺炎, 腸系膜淋巴結炎等併發症, 嚴重的病例還會發生脾破裂, 心肌炎, 嗜血綜合征等。

除了臨床症狀, 感染了EBV的患兒還有哪些異常?

外周血的異常。 當感染了EB病毒後, 外周血的淋巴細胞會明顯升高, 同時異形淋巴細胞出現(大部分超過淋巴計數的10%)

肝功能的異常。 在多數的患者中, 轉氨酶會不同程度的升高。

Advertisiment

EB抗體。 目前比較常用的是測試EB-VCA-IGM 和EB-VCA-IGG, IGM抗體大約持續3個月, 因此可以作為急性☆禁☆感染的指標, 而IGG可以在血中持續終生, 因此, 只能作為提供曾經感染的證據。

當孩子出現了疑似症狀, 我們該怎麼做?

首先, 我們應帶孩子及時就診。 由於IM和化膿性扁桃體炎的臨床症狀有類似表現, 但治療方案相差甚遠。 因此需要醫生來判斷及鑒別。

其次, 針對IM最主要的治療是對症支援處理。 如果孩子有高熱、咽部疼痛明顯, 可以給予解熱鎮痛藥, 比如對乙醯氨基酚;另外, 補充足夠的水份和營養同樣重要。

和大多數病毒感染一樣, 由於IM 是一個自限性的疾病。 大部分IM的患兒就診後, 在醫生的指導下, 無需住院治療。

急性症狀在1-2周就可以逐步緩解,

Advertisiment
直到最後完全康復, 沒有任何後遺症, 並且可以形成持久的免疫力。 而少量有嚴重合併症的IM患兒需要住院觀察, 由專科醫生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對疾病的療程, 改善症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 因此不建議使用。

當確診為IM 後, 我們該注意什麼呢?

避免脾破裂風險。 由於有50%-60%的患者會出現脾腫大, 劇烈及易發生碰撞的運動會增加脾破裂的風險。 因此, 建議患兒至少在起病後4周避免進行類似的活動。

充分的休息。 IM 會引起較明顯的疲勞和乏力, 尤其是正處於上學期間的孩子。 充分的休息能讓孩子更快地恢復體力, 減少疾病造成的不良影響。

如何預防IM?

已確診的孩子並不需要絕對的隔離, 但仍要避免密切地接觸正發病的患兒;

Advertisiment

同時要注意家庭和個人的衛生, 居室要經常通風;

勤洗手。

目前, 尚沒有針對EB病毒的疫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