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音障礙可能是“飲”食惹的禍

孩子發音障礙是怎麼回事?很多家長反映, 孩子2歲了, 說話像講“天書”, 別人聽不懂, 檢查也沒發現什麼病。 這是怎麼回事呢?究其緣由, 原來是跟孩子的飲食模式不當有很大關係。 母嬰專家指出, 孩子發音障礙可能是“飲”食惹的禍。

1. 一直“飲”食真的會導致孩子構音障礙?

語言離不開發音器官, 聽覺器官和大腦功能的完善。 發育器官無形態及功能異常, 但發得不到足夠訓練, 會導致構音障礙, 出現構音錯誤、說話不清晰, 使得別人聽不懂。 嬰兒期, 輔食引入不當, 口腔運動能力得不到應有的訓練, 就可能會影響寶寶今後咀嚼、吞咽能能力,

Advertisiment
以及舌頭運動不靈活, 甚至影響孩子的正常發音。

2. 孩子構音障礙的故事

一天, 一位兒科醫生接診一位2歲的多孩子, 主要是因為發音發不好, 父母不知道孩子說什麼。 然而, 在一旁的奶奶卻能夠領悟孩子要表達的意思。

經過詳細的檢查, 並沒有發現孩子存在器質性疾病, 但孩子從添加輔食後, 一直在“飲”食。 家長把孩子所吃的食物打碎, 做成糊狀, 認為這樣有利於寶寶消化吸收。 孩子快2歲時, 家裡也想給孩子嘗試點固體食物, 但一吃稍微硬點的固體食物, 就會噁心或嘔吐, 無法下嚥, 後來乾脆繼續“飲”食。

當懷疑孩子的發育問題可能孩子的飲食模式有關, 就告知家長回去逐步轉變孩子的飲食性狀,

Advertisiment
逐步過渡到吃固體食物之後, 再來給孩子進行語言訓練。 經過一段間的努力, 孩子不再只“飲”食了, 可以吃固體食物了, 後經過一段時間康復訓練, 孩子終於可以像其他同齡小朋友一樣講話了。

3. 如何避免寶寶出現非器質性構音障礙

(1)對於足月健康出生的寶寶, 滿6個月以需要及時引入輔食。 由於孩子發育有個體差異, 但引入輔食的時間不能早于滿4個月, 但也不能遲於8個月, 這期間是訓練寶寶咀嚼、吞咽及口腔協調的“視窗期”, 錯過之後會造成很多問題。

(2)添加輔食以後, 需要不斷改變寶寶的飲食模式, 由稀到稠, 由軟到硬。 如滿4月齡添加流質狀食物, 滿6月齡就需要嘗試泥狀食物, 如嬰兒米粉泥、肉泥、魚泥、菜泥、水果泥;7~9月齡期間就可以逐步過渡到末狀食物,

Advertisiment
如稠粥、爛麵條、肉末、菜末、水果塊等, 10~12月齡就可以逐步過渡到末狀食物, 如碎饅頭、軟飯、碎肉、餛飩、水果條等。 滿1歲以後就可以逐步過渡到成人飲食模式了。

(3)嬰兒添加輔食以後, 家長不能一直喂孩子, 還需要逐步訓練孩子自己進食的能力, 哪怕吃得一片“狼藉”, 這有利於訓練孩子的協調能力和自己進食的能力。 有的家長喜歡餵飯, 甚至喂到孩子上小學, 這種做法顯然不恰當, 看似“愛”孩子, 實則“害”孩子。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孩子發音障礙可能是“飲”食惹的禍。 原來, 一直“飲”食也會導致孩子構音障礙。 因此, 在餵養孩子的過程中及時調整孩子的飲食模式, 家長要讓不同階段的孩子進食不同性狀的食物,

Advertisiment
給孩子學習和訓練吃飯的機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