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拿來主義”(圖)

孩子的“拿來主義

最近, 有家長打來電話說, 自己的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在孩子身上行不通, 這麼小就學會偷拿別人的東西, 長大可怎麼得了?該怎麼辦?

其實, 在兒童心理學家的眼裡,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 大多數小孩子總有時候會拿一些不屬於他們的東西, 將這些定義為“偷”就小題大做了。 發生這些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 現在讓我們來一一瞭解吧。

分不清該與不該

故事:媽媽接讀中班的剛子回家時, 發現他的書包裡裝了一隻從幼稚園裡帶回來的玩具熊, 媽媽問:“你為什麼要拿呢?”剛子說:“因為我喜歡它,

Advertisiment
想和它一起回家。 ”第二天, 剛子在媽媽的陪伴下將玩具還給了小朋友。 沒想到下午回家, 剛子又帶回了一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

解析:對於孩子來講, 你的, 我的, 幼稚園的, 可以拿的, 不可以拿的, 這些都太難分清了。 幼稚園裡可以隨便玩玩具但卻不能帶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熊;書店裡的宣傳冊可以隨便帶回家, 其他的書卻不可以……如果將之定義為“偷”是不正確的, 因為四五歲的孩子還沒有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 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只要自己喜歡, 喜歡就要擁有, 這是他最真實的心態。

建議:1.不必講道理, 可以採用形象的比較:想想看, 自己心愛的東西被拿走了你也會傷心的。

Advertisiment
2.讓他明白, 把東西還回去是對的, 不能不經過同意就拿走別人的東西。

需要物質的滿足

故事:可哥的媽媽是牙醫, 對她要求很嚴格, 糖果是絕對不許吃的。 於是在幼稚園裡, 只要有小朋友帶了糖來, 她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外包裝時就總會忍不住悄悄地去拿來吃, 而丟糖的孩子就會很傷心地告訴老師。 有一次被媽媽發現了, 問她怎麼回事, 她說是班上的小朋友送給她吃的。

解析:幼兒時期的孩子都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欲望, 他對自己沒有玩過、吃過的東西很好奇, 而且想馬上得到。 雖然他知道這樣做也許是不對的, 可是沒有足夠的力量抗拒這種欲望, 看到自己平時在家裡從來不曾吃過的糖果, 想擁有的願望是那樣強烈,

Advertisiment
不安和被發現的擔心都拋在腦後了。 而且還會編一個想像力十足的故事來解釋糖果的來源――這是小朋友送或是和小夥伴換的。

建議:1.花時間瞭解孩子的煩惱、思想和願望, 可以通過交換的方式來滿足他的心願。 如幫助打掃衛生一周就可去買喜歡的玩具。 2.如果孩子不再拿別人東西, 不要把其看成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是對他加以肯定與讚賞。

需要愛與關注

故事:東東是個很聰明的孩子, 可是他卻喜歡趁大家不在的時候去翻其他小朋友的書包, 看到中意的玩具就會據為己有。 為此, 老師經常去搜查他的書包, 而他便有了新對策:拿別人的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交換。 他的父母經常出差, 照顧東東的外婆說他要啥就買啥,

Advertisiment
怎麼還會要去拿別人的東西呢?

解析:可以看出, 東東不是真的對拿來的東西感興趣, 而是在通過這個行為索要他平時得不到的, 而對他又至關重要的東西――父母的愛和關注。 由於父母經常出差, 對他的關心、與他的交談和玩耍都很少, 導致他在情感成長經歷中有所缺失。 他覺得可以通過這種行為換來父母的關心和老師的注意, 所以他學會了和老師鬥智鬥勇, 還樂此不疲。

建議:1.淡化對孩子拿別人東西這個行為的反應和關注, 不要把目光緊緊盯在他做錯了什麼, 更不要絞盡腦汁跟他對著幹。 2.在感情方面多關注他, 陪伴、傾聽、理解、接納與支持他。 孩子在感情方面獲得了充分的滿足, 自然就好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