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搞破壞”是有原因的

每個孩子仿佛都是破壞大王, 爸爸媽媽也需要時刻迎接孩子的“破壞場面”——輕則是撕得亂七八糟的圖畫書, 重則是摔得粉碎的花瓶。 看著這樣的場面, 你可能會生氣, 也可能會一笑置之。 但是爸爸媽媽可有想過, 孩子為什麼要搞破壞呢?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破壞理由”。

場景一

2歲半的天天把玩具統統搬出來玩了一遍。 玩膩了, 看看家裡還有什麼其他的好東西吧!轉來轉去, 天天發現了媽媽的一管口紅。 他把蓋子打開扭了扭, 口紅便冒出來了, 天天試著在地上畫了畫, 跟水彩筆一樣, 真好玩!等媽媽發現時,

Advertisiment
這管口紅早已面目全非, 地上則全是天天的“作品”。

理由:“我在研究這是什麼呢!”

這幾乎是孩子搞“破壞”的一個大前提, 孩子想弄明白一切他感到新奇的東西。 當然, 這些“破壞”常常考驗著父母的忍耐力, 我們很想大大地發作, 但是又必須保持應有的耐心。 因為我們也清楚, 孩子不是故意搞破壞, 他們哪裡能知道那麼多呢?既然不能阻止這種探索行為, 只能想辦法把損失降到最低。 我們可以把珍貴的東西收藏起來。 或者, 我們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 試圖明白他們究竟對什麼感興趣。 弄明白之後, 提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

場景二

舅舅送了小雷一個會說話的玩具兔八哥, 剛開始, 小雷很喜歡聽兔八哥說話, 可聽了幾百遍之後,

Advertisiment
實在有點膩煩了。 不知道還有沒有新的玩法呢?小雷把兔八哥丟進了水盆, 當然, 電池一沾水, 金屬接頭一生銹, 兔八哥再也不能說話了。

理由:“我在嘗試新的玩法!”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 寶寶最喜歡的玩具, 不是那些商場裡售賣的、早已經設計好了玩法的玩具, 而是那些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怎麼玩的玩意兒, 比如一隻紙盒子, 既可以裝東西, 又可以當帽子——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要嘗試新的玩法的原因。

給孩子提供的玩具, 最好能滿足上述的需要, 還要足夠結實, 這樣就會減少“破壞”的發生了。 而且爸媽在給孩子玩具時, 還應該教會他們什麼叫愛惜。 比如, 當孩子想試一試小叮噹能從多高地方跳下來的時候, 我們就應該告訴他,
Advertisiment
如果這個玩具摔壞了, 是不會有新的在等著他的。

場景三

每天回家時, 爸爸都會用一把鑰匙把門打開, 這個動作深深吸引了胖胖。 於是這天回到家後, 爸爸媽媽忙自己的事, 胖胖就拿了一把小鑰匙, 塞進了臥室的大鎖裡頭, 再學著爸爸的樣子轉一轉……鑰匙就這麼斷在了鎖裡。

理由:“大人就是這麼做的!”

孩子希望自己能像爸媽那樣做很多事情, 像開鎖、倒牛奶、削蘋果等等。 小傢伙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 並且樂於給爸媽提供幫助。 雖然這些行為可以促進孩子的生長和發育, 但並不一定總能給父母帶來快樂。 在某些情況下, 儘管你憤怒得想大吼一聲, 但是最好克制住自己並且給孩子一個友善的表情。 然後, 如果你有時間,

Advertisiment
帶他到門口去, 告訴他一把鑰匙只能和一把鎖相配, 大小不合適都不行, 等他再長大一些就會學會怎麼樣開鎖。 在這個過程中, 你的怒火可能就慢慢熄滅了, 而孩子也學到了知識。

場景四

樂樂在地板上搭積木, 今天他居然完成了一個大大的城堡, 樂樂興奮地喊:“媽媽, 快來看我的城堡!”但忙碌著的媽媽卻沒搭理。 “媽媽, 媽媽!”樂樂又叫了兩聲, 媽媽還是不理他, 樂樂急了, 把旁邊花盆裡的花揪了一把, 這下媽媽可注意到他了。

理由:“你不搭理我, 我就搗亂哦!”

對於孩子來說, 對他的關注和給他吃好穿好一樣重要。 如果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就會採取搗亂的方式來吸引注意。 只要爸爸媽媽稍微留心, 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孩子處在安靜的狀態時,

Advertisiment
成人經常不聞不問;而孩子表現出頑皮或多動時, 卻會馬上引起父母的注意。 由此孩子發現:“喊了那麼久他們都不理我, 乾脆搗亂吧, 這樣他們就會來看我的城堡了!”所以, 在責怪孩子破壞行動的同時, 要小小地反省一下, 是不是給他的注意不夠多。

20個月左右的孩子往往通過感知動作探索外部世界, 表現出多動的、甚至破壞性行為。 父母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也許他搞破壞的“真相”是這樣的。 剛開始, 孩子可能只是偶然晃動一個瓶子, 對裡面發出的聲音感到好奇, 於是想方設法把裡面的東西倒出來。 後來他就發展為尋找其他的瓶瓶罐罐, 重複同樣的動作。 在這個過程中, 他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練習學會了“從瓶中倒出某物”等精細動作。在父母眼中是破壞;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好玩的“尋寶遊戲”。此外,注意觀察孩子動作的特徵:他是有條不紊、專心致志的在做這個遊戲;還是心有旁騖的“一概破壞”呢?如果孩子的舉動有專門指向,且邊界明確,那就是一種探究行為了。父母可以運用逆向思維,指引孩子把東西放回到容器中,創造另一種形式的遊戲;也可以為孩子選購具有相同原理和功能的教玩具,起到替代作用;還可以視孩子的發展水準和興趣,引導孩子投入到更高一級的動作遊戲中去。

練習學會了“從瓶中倒出某物”等精細動作。在父母眼中是破壞;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好玩的“尋寶遊戲”。此外,注意觀察孩子動作的特徵:他是有條不紊、專心致志的在做這個遊戲;還是心有旁騖的“一概破壞”呢?如果孩子的舉動有專門指向,且邊界明確,那就是一種探究行為了。父母可以運用逆向思維,指引孩子把東西放回到容器中,創造另一種形式的遊戲;也可以為孩子選購具有相同原理和功能的教玩具,起到替代作用;還可以視孩子的發展水準和興趣,引導孩子投入到更高一級的動作遊戲中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