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不一樣

為什麼父母總是忘了孩子與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呢?我想, 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是父母與孩子思維方式的不同。 孩子是感性思維, 憑潛意識行事, 而成人積累的經驗和知識所形成的理性思維, 掩蓋了感性思維, 顯意識的作用壓住潛意識的發揮, 於是, 觀察世界的角度就不同。

一位母親這樣寫道:

沒事可幹時, 兒子就把家裡的東西砸壞, 連地上鋪的磚塊, 他都會搬開來玩;一隻廢電池, 一個鐘錶, 他都會打開、砸碎。 問他為啥這樣, 他說看看裡面有無吸鐵石。 讓他做什麼, 他偏不做, 不讓他幹的這些事,

Advertisiment
他挨了打還要幹。

孩子就是這樣度過童年的, 在大人眼裡破破爛爛、毫無價值的東西, 在孩子眼裡可能都是寶貝, 都充滿了樂趣。 如果我們去看看孩子的抽屜, 也許會發現, 少了胳膊的娃娃, 一顆缺了邊的玻璃球, 可是這每一樣東西後面也許都會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也許有人還記得, 在《牽手》裡有這麼一個鏡頭:男主角鐘銳要搬家時, 要把兒子的一袋子玩具當垃圾扔掉, 兒子馬上像小拳擊手一樣對他è?打腳踢。 這個鏡頭是一個非常真實的處理。

孩子之所以這樣, 是因為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講充滿了神秘, 而生活對大人來講也許已??沒有了秘密可言。 我們應該還給孩子突破人生“秘密”的這份權利。

第二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很快,

Advertisiment
資訊爆炸, 物質生活的豐富與父母經歷的年代完全不同, 所以,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面對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孩子大腦所接收到的資訊比以前要多得多, 因此要求孩子與大人有同樣的視角是不現實的。

第三是有的父母思想固化, 而孩子的境界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升。 這種變化和父母的不變本身就是一對矛盾。

父母從自己的角度教育孩子,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上, 表現出兩種極為典型的趨勢。 一是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二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總希望掙脫父母羽翼時又用對待幼童的方式來對待他們, 所造成的結果都是忽視孩子自然成長規律, 忽略了他們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

面對孩子,

Advertisiment
父母感到競爭的緊迫, 時代飛速發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體驗, 他們中有的人沖在了浪尖上, 有的人被淘汰了, 還有的人正苦苦掙扎, 內心備感壓力的沉重。 儘管父母的生活體驗不同, 但回過頭對孩子的要求幾乎是一樣的。 得學東西, 得有幾樣謀生的本領, 我們這個年代已經是如此, 到你們那個時候只能是更激烈。 這種對孩子未來的擔心使他們抓緊一切時間安排孩子的每一天。

一封信裡寫道:

由於我丈夫是66屆的高中學生, 對未能完成大學夢耿耿於懷, 現已成為終身遺憾。 所以就讓孩子來圓他的大學夢。 從四年級開始給孩子加代數、幾何等。 有時一天要做80多道應用題, 但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卻非常忽視。

Advertisiment
到現在上初中一年級了, 還給孩子洗臉等。

這位父親把自己的人生失意附加在孩子身上, 希望孩子來完成自己未下完的一盤棋。 早早給孩子“加餐”, 卻對孩子的全面生活能力不加以培養。

其實, 父母應該清楚,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孩子的人生剛剛開始, 他們有他們這一代的生命內容, 讓孩子來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目標是不公平的。

當孩子大了, 父母當然明顯感到了孩子的“漸漸遠去”。 但是, 他們渴望孩子的愛並希望孩子接受自己的愛, 於是變得小心謹慎, 努力想把孩子從身體到思想à?回到自己身邊。 有位母親說, 兒子和我上街, 都不許我牽他的手, 原以為孩子是個伴, 早知這樣, 真想讓他回到肚子裡。

這種老母雞護小雞的心理使父母對長大了的孩子關愛備至,

Advertisiment
從吃飯穿衣的囑咐, 到交朋友、玩耍的叮嚀, 並從自己的角度告訴孩子看待許多事的觀點。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 父母都應該儘量去適應:孩子小時候, 給他們自由空間和快樂;孩子大了, 要給他們足夠的心理空間和適應情感距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