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功, 光是靠個人的能力是不夠的, 必須要和別人合作, 團隊意識、合作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 而是需要從很小的時候注意培養。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 篤信只有競爭才能出人頭地, 在各種選拔考試的層層激勵下, 孩子單打獨鬥的能力不斷增強, 與之相對, 他們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幾乎為零, 可進入大學和社會以後, 溝通能力差、無法與人合作的弱項卻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發展。
中小學生合作 別強調爭第一
當下, 孩子從小學開始, 已經對“競爭”一詞有著深刻體會:上各種課外輔導班、藝術班,
Advertisiment
某小學生家長說:“在我印象裡, 孩子在幼稚園時期和小朋友之間有老師特意安排的合作活動, 比如一起做遊戲、搭積木, 但是自從上了學, 所有的學習、作業都是獨自完成。 ”
缺乏合作不僅僅體現在課業學習方面, 平時班裡的值日衛生有時也會出現“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狀:如果老師沒有給學生明確分工, 有些學生就會因為“分工不均”發生爭執, 甚至出現“撂挑子”的狀況。
似乎在對孩子的教育中, 團隊合作是很少被提及的字眼。 致使孩子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就沒有受過這方面的訓練。
Advertisiment
李梅算是同齡人眼中的佼佼者, 上初二的她不僅成績優異, 擔任班幹部的職務, 還多才多藝。 可談到“成功經驗”時, 李梅更多地強調自身努力和競爭激烈, 當被問到擔任班委時“合作”的必要性時, 她不以為然:“其實, 成績好自然就能當班委, 而當班委以後自然而然就有了"威望", 如果非要說團隊合作重要, 那也是當班委後開展班裡工作時重要, 不過這些與成績優異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 ”
從小受寵待“獨”了 更習慣“自娛自樂”
不可否認的是, 如今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寶貝兒們從出生開始就享受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待遇:無論是衣食住行,
Advertisiment
的確像李老師所說, 現在的孩子們在家無需“爭寵”, 更談不上合作, 家長早就把孩子所想所需準備妥當, 只等孩子“自選”, 生活在蜜罐兒裡的寵兒從未體會過為達到目的而與他人合作的經歷。 更為重要的是, 對於70、80後來說, 放學後和小夥伴在樓下跳皮筋、丟沙包、捉迷藏是他們童年少不了的回憶,
Advertisiment
今天的孩子們, 其遊戲方式與過去相比可謂“鳥槍換炮”, 從價格不菲的遙控汽車到各種電子產品, 無一不是有很強誘惑力的“哄孩子利器”。 然而, 正是這些科技含量高、號稱健腦益智的“新一代”玩具產品卻使孩子們徹底丟掉了合作能力:他們不再成群結隊在樓下打鬥嬉戲, 也不會幾個女生在一起玩兒“過家家”, 而只會對著冰冷的螢幕, 在虛擬的頁面“體驗”這一切。 這在父母看來無所不能的“電子保姆”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視力,
Advertisiment
一個人的成功, 光是靠個人的能力是不夠的, 必須要和別人合作, 團隊意識、合作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 而是需要從很小的時候注意培養。
適應獨來獨往 團隊合作能力差
從小學到大學, 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學習了許多知識、經歷了無數考試, 必須承認的是, 在以學習為主的中小學生生活中, 每名畢業生都是優秀的競爭勝利者, 只不過在成長的道路上已經習慣了“獨來獨往”, 因為從作業到考試大都無需團隊合作, 只一人潛心研究即可。 只是這樣的習慣行為之下, 造成了眾多學生進入大學、尤其是進入到需要團隊合作學科中時, 不知如何與人合作, 不僅同學關係受到影響,甚至學業成績也不再名列前茅。
大三的張超談到自己學習小組的組員有一肚子的苦水:“去年我們有一門專業課要求分組完成調研,而該組的最終成績就是每名同學的期末成績。我是小組長,還有4名組員。一開始大家說得都挺好,都主張分工合作,有前期研究資料的,有外出分發問卷的,還有通過電腦軟體匯總的。可這項目也不是一天能完成的,而且屬於線性研究,即前期同學的進度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工作。剛進行了兩周,B組員因為對A組員的前期研究資料收集的時間、結果不滿而滿腹牢騷,而A當時確實因為社團活動耽誤了些時間,卻沒有好好跟組員解釋,更沒有將手底下實在忙不過來的工作請其他人幫忙,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兒"。本來"分工明確"的調研項目就因為A與B的相互指責不得不"停工一周"解決問題。”
後來指導老師跟記者說:“專業課採取分組完成專案的方式計算成績本身就是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一種方式,以後進入職場,完全能夠單打獨鬥完成的工作幾乎不存在,那怎麼在有合作又有分工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就是一門學問。就像A組員和B組員,他們一個認為"不是什麼大事",一個認為"有問題就得當面說",看似"小事兒"卻造成了項目窩工,說到底,就是倆人沒明白團隊合作的各自責任。”
合作能力應從小培養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的成功,光是靠個人的能力是不夠的,必須要和別人合作,團隊意識、合作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而是需要從很小的時候注意培養。
縱使現在的小學生不能像我們小時那樣在自家樓下成群結隊盡情玩耍,但家長也應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需要合作的專案,比如球類運動。在國外,很多父母都非常希望通過集體專案來激發孩子的合作精神,而且每天下午大部分遊戲是集體體育活動,比如各種球類運動,孩子被分為很多組,共同完成目標。這樣孩子能夠在遊戲當中體會到合作的成就和樂趣,每個球員如果只想要自己進球,沒有相互合作的話一定不能贏。這樣的活動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孩子也很喜歡,這樣孩子從小就會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同樣,成功的合作是能夠讓孩子產生快樂的情緒的,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樂趣,孩子才會願意合作。因此在平時老師和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設置一些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分組作業,如果孩子沒有完成任務父母也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只要在合作的過程當中,每個孩子各司其職,都會感受到合作的樂趣。
還有,合作的前提是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隊友,而不是天天想著“挑毛病”。 在瞭解同伴背景和需要的基礎上,用心觀察隊友的積極行為,並用合適的方式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發現。
當然每一次的與人交往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學會解決問題,也是培養合作能力的目的之一,所以善於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當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時,學會利用各種手段與其他成員溝通,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磨合切磋、相互包容就尤為重要。
不僅同學關係受到影響,甚至學業成績也不再名列前茅。大三的張超談到自己學習小組的組員有一肚子的苦水:“去年我們有一門專業課要求分組完成調研,而該組的最終成績就是每名同學的期末成績。我是小組長,還有4名組員。一開始大家說得都挺好,都主張分工合作,有前期研究資料的,有外出分發問卷的,還有通過電腦軟體匯總的。可這項目也不是一天能完成的,而且屬於線性研究,即前期同學的進度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工作。剛進行了兩周,B組員因為對A組員的前期研究資料收集的時間、結果不滿而滿腹牢騷,而A當時確實因為社團活動耽誤了些時間,卻沒有好好跟組員解釋,更沒有將手底下實在忙不過來的工作請其他人幫忙,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事兒"。本來"分工明確"的調研項目就因為A與B的相互指責不得不"停工一周"解決問題。”
後來指導老師跟記者說:“專業課採取分組完成專案的方式計算成績本身就是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一種方式,以後進入職場,完全能夠單打獨鬥完成的工作幾乎不存在,那怎麼在有合作又有分工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就是一門學問。就像A組員和B組員,他們一個認為"不是什麼大事",一個認為"有問題就得當面說",看似"小事兒"卻造成了項目窩工,說到底,就是倆人沒明白團隊合作的各自責任。”
合作能力應從小培養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的成功,光是靠個人的能力是不夠的,必須要和別人合作,團隊意識、合作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而是需要從很小的時候注意培養。
縱使現在的小學生不能像我們小時那樣在自家樓下成群結隊盡情玩耍,但家長也應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需要合作的專案,比如球類運動。在國外,很多父母都非常希望通過集體專案來激發孩子的合作精神,而且每天下午大部分遊戲是集體體育活動,比如各種球類運動,孩子被分為很多組,共同完成目標。這樣孩子能夠在遊戲當中體會到合作的成就和樂趣,每個球員如果只想要自己進球,沒有相互合作的話一定不能贏。這樣的活動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孩子也很喜歡,這樣孩子從小就會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同樣,成功的合作是能夠讓孩子產生快樂的情緒的,只有讓孩子感受到了樂趣,孩子才會願意合作。因此在平時老師和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設置一些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的分組作業,如果孩子沒有完成任務父母也不要過多地去指責,只要在合作的過程當中,每個孩子各司其職,都會感受到合作的樂趣。
還有,合作的前提是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隊友,而不是天天想著“挑毛病”。 在瞭解同伴背景和需要的基礎上,用心觀察隊友的積極行為,並用合適的方式與對方分享自己的發現。
當然每一次的與人交往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學會解決問題,也是培養合作能力的目的之一,所以善於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當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時,學會利用各種手段與其他成員溝通,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磨合切磋、相互包容就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