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家長用心引導出來的

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 不同的年齡段, 由於各自不同的素質, 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已的獨特性。 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 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 家長要經常問一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 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

每個孩子都喜歡好成績

“你看, 誰誰誰的孩子又拿奧數競賽獎了!”“隔壁的孩子又考班裡第一了” “我們單位裡某某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學了”……家長的殷切期盼、老師同學的刺激、孩子的自尊心驅使, 沒有一個孩子說他不喜歡好成績。 成績差的孩子不願說出自己的真實成績,

Advertisiment
說明他不喜歡差分數, 對於別人的關心他們往往很憤怒。 因為本來心裡就很失落, 別人的詢問只能讓他覺得更丟臉, 反而更對自己沒有信心。

對於成績差的孩子, 如果家長只重視分數, 孩子就容易抄答案。 其實, 孩子抄答案時心裡是不好受的。 孩子抄答案家長一般不知道, 沒有經驗的老師也發現不了。 家長不知道, 孩子讓大人省心時, 倒真是大人該操心的時候。 該操心時不操心, 將來想操心時有力也使不上了。 一年級的孩子就會出現這個問題, 包括很多表面上表現好的孩子, 後患無窮。 就拿學習數學來說, 最好的方法是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培養靈活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化數學直覺, 提供挑戰問題時的滿足、刺激。

Advertisiment
所以說, 保持和激發學習興趣才是教育的根本, 而不是只看到考卷上的分數。

勸說孩子喜歡上學習

最好的勸說方法是:讓孩子把本來模糊不清的想法說出來, 然後告訴孩子如何思考, 引發出孩子最深層次的動機, 讓孩子明白這想法是他自己的。 比如, 如果我的孩子說不愛學習, 我會引導他說, “這根本不是你真正的想法, 你真正的想法是怕努力了也不會, 而顯得自己太笨。 ”

我向孩子保證, 在中小學階段, 數學沒有難到努力了還學不會的程度。 如果孩子一開始就體會到了“會做”的感覺, 就會在學習數學上傾注更多的時間, 進而取得好的成績。 具體說來, 勸說孩子的方法有正反兩個方面:努力學習的好處, 不努力的壞處。

Advertisiment
除此之外, 還要告訴孩子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比如, 在小學階段, 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孩子的學習, 要告訴孩子, 如果沒有基礎, 在高一級的學校裡是很難學下去的。 一旦落後, 再要跟上大部隊就需要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還不一定能學好, 這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學。

只有父母自己深層次地相信的東西才能讓被勸說者——自己的孩子, 真正相信。 只有父母對自己有信心, 在學習中確實體會過解決問題的愉悅感, 也的確相信愉悅感源於解決難題的過程, 才會在勸說孩子的過程中讓孩子相信這種感覺的存在。 在這一點上, 有些父母做得不夠好:不到孩子出現問題, 意識不到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 相反還一直覺得自己做得很不錯。

Advertisiment

不要讓父母的錯誤連累到孩子

父母常犯的錯誤有:給孩子太多提示, 看孩子聽不懂, 火氣越來越大, 自己還說沒有發火。 其實, 孩子在父母越來越不耐煩的聲音中已經感受到了父母的怒氣。 父母在給孩子講題時, 如果給予孩子太多的提示, 會讓孩子喪失瞭解題的樂趣。

還有的父母給孩子講題時, 自己只會做不會講, 做完之後還問孩子懂了沒有, 孩子不敢說不懂, 只能假裝說懂了, 其實看孩子那迷離的眼神就知道沒有懂。 孩子為了感受被愛, 會遷就父母的錯誤, 孩子不會說父母講得不行。 父母一次兩次圖省事, 時間一長, 孩子就是真不懂也不說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見識的提高, 孩子會慢慢意識到父母是不會講題的,

Advertisiment
於是孩子不再想聽父母的話, 這時父母就會說孩子叛逆, 於是, 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有些孩子根本沒有聽懂, 父母還誇他聰明, 這只會讓他難受, 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聰明, 更不相信父母的話。

還是拿學習數學來舉例, 解釋清楚問題和問題所需基本公式比給出答案重要得多。 學不好的孩子有一個通病, 就是不懂裝懂。 嘴上說懂了, 只是把過程和答案抄一遍, 其實自己還是不會推理計算。 要讓孩子知道, 如果不是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自己做出來, 就等於沒有學會。 凡是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樂趣, 肯定是下了功夫, 努力過、苦惱過、刻苦過, 這個過程越是艱難, 解決後的興奮度就會越高。 而這種興奮,就是所謂的成就感。並且,父母要把孩子的這種感受強化出來,讓他相信學習的樂趣所在。

巧妙暗示孩子,告別幻想腳踏實地

永遠不要低估語言的力量。語言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如此隱晦,我們一般人往往沒有辦法搞明白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就拿如何問孩子學習感受來說,是有技巧的,暗示孩子如何回答,會直接影響他下一次的行動。要強化孩子好的感受,讓他相信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績,而且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值得擁有好成績。在學習上,人越是無能,就越有“夢想”——白日夢,不切實際。我就見過一模成績只有100多分的孩子,“執著”地想考一本;一點也不學習的孩子,就是想成為約伯斯;還有的孩子想找一種方法,別人用10個小時學會的東西,他想用1個小時就學會。

這種學習上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像在生活中,想通過傳銷賺大錢、賭博掙大錢一樣,終會血本無歸。從父母方面講,如果不是過於在乎成績,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而是更在乎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那麼孩子就更能體會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擁有好成績。

而這種興奮,就是所謂的成就感。並且,父母要把孩子的這種感受強化出來,讓他相信學習的樂趣所在。

巧妙暗示孩子,告別幻想腳踏實地

永遠不要低估語言的力量。語言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如此隱晦,我們一般人往往沒有辦法搞明白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就拿如何問孩子學習感受來說,是有技巧的,暗示孩子如何回答,會直接影響他下一次的行動。要強化孩子好的感受,讓他相信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績,而且內心深處覺得自己值得擁有好成績。在學習上,人越是無能,就越有“夢想”——白日夢,不切實際。我就見過一模成績只有100多分的孩子,“執著”地想考一本;一點也不學習的孩子,就是想成為約伯斯;還有的孩子想找一種方法,別人用10個小時學會的東西,他想用1個小時就學會。

這種學習上不切實際的想法就像在生活中,想通過傳銷賺大錢、賭博掙大錢一樣,終會血本無歸。從父母方面講,如果不是過於在乎成績,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而是更在乎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那麼孩子就更能體會到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擁有好成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