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他生氣地拍桌子或者踢椅子。
②他反問你:“我餓了, 為什麼不讓我吃?”
③他乖乖地坐在那裡, 什麼事情也不做, 什麼話也不說。
④他開始翻你的手提包, 看看裡面有沒有好玩的東西。
⑤他眼巴巴地望著桌上的飯菜, 忍不住吮起了手指。
⑥你說如果他今天聽話, 明天就帶他去遊樂場, 他想了想, 就自己出去玩了。
Advertisiment
⑦他問你要錢, 自己到外面買了一個冰淇淋吃起來。
或許孩子還有其他表現, 但歸結起來都屬於不同類型的“心理調節策略”。
人一生會面臨大大小小很多挑戰, 其中一個經常性的挑戰就是調節自己的心理平衡, 而且不同的人通常採取不同的調節策略。
這些策略中, 有的是積極的, 有的是消極的:
●積極策略幫助孩子隱藏或者改變自己的情緒反應, 並採取相應的辦法適應當前的新環境, 從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人際關係。
●消極策略助長孩子的不良反應, 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也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發育。
因此, 父母平時要多加留意自己孩子的心理調節策略, 引導他向積極方向努力, 避免消極心理狀況不斷升級。
孩子的心理調節策略通常有以下6種
1.發洩:這是孩子使家長比較尷尬和為難的極端方式,
Advertisiment
2.被動應付:孩子不主動採取任何積極的措施來調節面臨的矛盾, 而是被動地承受, 什麼也不想、不說和不做, 只是發呆。 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過做一些無意義的重複動作來排解心中的焦慮, 如⑤, 或者“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說一些假想的話來歪曲現實以安慰自己, 比如“這些飯菜不好吃”。
4.主動解決:孩子積極主動地採取針對問題和困難的適應性行為, 盡可能地幫助自己減輕壓力, 擺脫困境。
Advertisiment
5.替代活動:孩子自己想辦法轉移注意力, 採取一些分心行為, 忽略自己的需求, 除了如④所表示的, 主動尋找玩具以外, 還有主動找別人說話、自己唱歌跳舞等行為。
6.重新思考:指孩子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態度, 對事物的價值重新做出判斷和選擇, 最終調節心理平衡, 如⑥, 孩子“想了想”媽媽的話, 在暫時的“小痛苦”(現在餓一會兒)和明天的“大快樂”(去遊樂場)之間進行權衡, 最後判斷後者更有價值, 經過重新思考, 他愉快了調節了自己的心理平衡, 然他有著良好的心理行為, 可以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兼職編輯:詹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