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人的本能, 孩子出生後, 就要面對層出不窮的恐懼。 研究發現, 在0~12歲的兒童中, 90%以上的兒童會有恐懼心態;40%的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對象, 而43%的6~12歲兒童會有多達7種害怕對象。 不同年齡的孩子, 有不同的恐懼。
1~6個月
6個月以內的嬰兒, 聽力極為敏感, 較大的噪音很容易令他產生恐懼。 他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驚恐, 如突然嚎哭、四肢震顫、眼神中流露出恐懼等。 這時, 父母及時的抱撫十分重要, 可輕拍嬰兒的背部, 用他習慣的節奏輕輕搖晃他, 或哼唱嬰兒熟悉的樂曲。
6~9個月
此時嬰兒開始走出家門, 接觸陌生的環境,
Advertisiment
9~24個月
這一階段孩子的母親多數已重返工作崗位, 孩子第一次分離焦慮開始出現, 如果這一階段還伴隨著斷乳、分床等, 孩子害怕母親突然“消失”的情緒會更嚴重。 不跟孩子打招呼就離開, 這種做法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分離的難度,
Advertisiment
2~6歲
隨著孩子體力、智力和生活經驗的不斷發展, 孩子恐懼的事物變得越來越豐富, 恐懼體驗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 可能會出現比“感受性恐懼”更高層次的“預想性恐懼”, 比如孩子從未打過“吊瓶”, 就會對護士產生強烈的恐懼感以至於有些孩子一看到白大褂就哭。
一般來說, 對生病、死亡、獨處、黑暗及想像中怪獸的恐懼, 在4歲時達到頂峰, 而到了6歲以後, 開始下降。 能否及時克服恐懼, 與孩子從父母身邊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父母對孩子所恐懼事物的合理解釋,
Advertisiment
孩子恐懼, 父母如何處理?
首先, 要迅速判定孩子的恐懼是否在正常範圍內, 即是成長中的正常現象, 還是暗藏的心理疾病。 可以根據下列特徵進行測定:第一, 孩子的膽怯不安是 否只針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第二, 孩子的恐懼時間是否相對短暫, 很少超過三四個星期?第三, 看到懼怕的事物或現象時, 孩子是否表現得無所謂?第四, 離開受驚 情境, 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會隨之消失, 很快就變得愉快起來?如果以上的四個問題都答“是”, 那麼說明孩子的恐懼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其次,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安撫他。 不要一味責怪孩子膽小,
Advertisiment
第三, 要避免兩種極端反應:一是對孩子的恐懼過分焦慮, 二是對其恐懼漠然處之。 前一種反應會強化孩子對特定場景的恐懼感, 日後不易克服或消除;後一種反應, 會錯過孩子的診治時機, 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異常, 通常的安撫不能舒解, 最好及早請專業醫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