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 孩子不能說, 不能走, 不能跑, 不能跳, 吃喝拉撒全要父母照料。 孩子不自由, 父母也不自由。 兩代人都想玩, 卻沒有玩的條件。 尤其是孩子上幼稚園後, 生活自理能力增強了, 體質增強了, 想法多了, 每天拉著父母就想往外走, 體能毫不遜色于父母。 這個時候, 與其說是父母陪孩子, 不如說是孩子陪父母——兩代人都處於玩的“井噴期”。
Advertisiment
三至五歲的孩子, 正處於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期。 他們的智商雖已超過了小動物, 但是他們的心靈卻和小動物是息息相通的。 這個時候, 給孩子施加學習、競爭的壓力, 就相當於給活蹦亂跳的貓貓狗狗施加學習、競爭的壓力——既不人性, 又不明智。
這時的孩子正處在朦朦朧朧的夢境中, 夢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那麼讓人流連忘返——誰不願在夢中多待一會兒呢?我們成人, 追不回童年美夢了, 為什麼要干擾、破滅孩子的童年美夢, 而不和孩子一起“重溫舊夢”呢?
貪玩的孩子沒有錯, 孩子的成長就是從玩開始的。
Advertisiment
有的父母, 看孩子玩泥可以玩一天, 玩水可以玩一天, 看螞蟻搬家可以看一天, 覺得太耽誤時間;只有把孩子固定在小凳子上, 翻翻識字卡片, 認認字, 看看書, 算算數, 學學英語, 才算是沒有虛度時光。 這些父母,
Advertisiment
這些父母, 表面是為孩子的命運、前途著想, 實際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一廂情願地脅迫孩子。 孩子在他們的脅迫下, 也許早早地會識些字, 算些數, 懂些英語, 但是孩子沒有先讀無字書就去讀有字書, 會給他們的未來埋下很大的隱患。 孩子學的都是二手貨, 既不知道自然、社會、人的本源是怎樣的, 也不明白知識是從哪兒來的, 更不確定學了知識要往哪兒運用——除了應付考試, 孩子全然不知讀書、學習的價值和意義。
Advertisiment
心浮氣躁的父母, 應該靜下心來, 看看孩子為什麼會對那些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川田園、日月星辰、老樹枯藤、泥沙碎石、小橋流水……感興趣。 因為這些風光景物都是和孩子的心靈相通的, 孩子走近它們, 接觸它們, 感受它們, 和它們聊天、對話, 會有很多的發現、驚喜和感觸。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喜歡一個東西, 跟他沒有關係的東西是引不起他的注意的。
Advertisiment
表面上, 孩子天天玩的都是無成效、沒有收益的事情——修的房子一碰就倒, 種的花草一年都發不出一根幼芽, 收藏的寶貝只是些石子、樹葉、破銅爛鐵。 實際上, 孩子從每天的玩耍中收穫的是寶貴的直接經驗, 這些直接經驗, 是幫助他們學習、領會、掌握別人的間接經驗的橋樑和紐帶。 孩子接觸、理解、掌握的一手材料越多, 以後學習、加工、改造別人二手材料的能耐會越大。 孩子喜歡觀察、瞭解、分析、琢磨什麼事情, 不是浪費了時間,而是大大贏得了時間,這會使他們以後的學習更輕鬆、更有效。
孩子只有讀通、讀懂了自然、社會、人這本無字書,才有可能讀通、讀懂與自然、社會、人相關的有字書。沒有無字書的學習,就沒有有字書的學習。孩子的心思不在有字書上,就不要勉強孩子。孩子天生就對有字書感興趣,小小的就抱著書本不放,這是好事,但也不能讓孩子唯讀有字書。畢竟,無字書比有字書豐富得多、生動有趣得多、博大精深得多。孩子忽略了無字書的學習,會使他的思想、情感、性格、體質、才能各方面都受影響,就像溫室裡的盆景,無論怎麼精心培植都長不成參天大樹一樣。孩子就需要在無邊無際的大千世界裡學習、深造,這是有出息、成大器的徵兆,千萬不要打擊、毀滅了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學習積極性。
孩子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目的、自由自在地生活學習的時間就那麼短短幾年,家長、孩子都應珍惜、享受這段幸福好時光,走更多的路,識更多的物,經更多的事,長更多的見識,讓孩子的童年快樂、幸福感染、浸潤、照亮其往後的漫漫人生路。
(兼職編輯:亞輝) 不是浪費了時間,而是大大贏得了時間,這會使他們以後的學習更輕鬆、更有效。
孩子只有讀通、讀懂了自然、社會、人這本無字書,才有可能讀通、讀懂與自然、社會、人相關的有字書。沒有無字書的學習,就沒有有字書的學習。孩子的心思不在有字書上,就不要勉強孩子。孩子天生就對有字書感興趣,小小的就抱著書本不放,這是好事,但也不能讓孩子唯讀有字書。畢竟,無字書比有字書豐富得多、生動有趣得多、博大精深得多。孩子忽略了無字書的學習,會使他的思想、情感、性格、體質、才能各方面都受影響,就像溫室裡的盆景,無論怎麼精心培植都長不成參天大樹一樣。孩子就需要在無邊無際的大千世界裡學習、深造,這是有出息、成大器的徵兆,千萬不要打擊、毀滅了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學習積極性。
孩子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目的、自由自在地生活學習的時間就那麼短短幾年,家長、孩子都應珍惜、享受這段幸福好時光,走更多的路,識更多的物,經更多的事,長更多的見識,讓孩子的童年快樂、幸福感染、浸潤、照亮其往後的漫漫人生路。
(兼職編輯: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