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坐能爬後, 只要是醒著, 小手是閒不住的, 拿拿這個, 丟丟那個。 會走路後, 拿東西的範圍廣了, 丟東西的本領也突飛猛進。 東摸摸, 西翻翻, 不是把放得整齊的東西搬開, 就是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 這給家長帶來些麻煩, 有的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故意的, 於是就訓上了。
怎樣減少麻煩?抱起來唄, 一切代勞唄, 反正別讓孩子的手亂摸亂碰就行。 孩子吃飯, 家長來, 孩子穿衣, 家長來, 連收拾玩具, 家長也要來。
麻煩省了, 但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孩子容易變傻。
正所謂“心靈手巧”, 心靈的人手會很巧, 手巧的人心也會靈。
Advertisiment
所以, 手指活動得越多, 動作越精細, 就越能刺激大腦皮質的興奮程度, 就越促進腦細胞的發展和智力的發展。 腦細胞和智力發展以後, 又會反過來更加有效地調節手指的活動, 提高手指動作的協調性和靈巧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
那麼,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的手靈活起來呢?除了別事事給孩子代勞, 還可以有意識地做做以下這些事:
Advertisiment
1.儘早訓練孩子用手。 孩子三四個月大時, 在小床上方、孩子伸手能摸到的地方, 懸掛幾個彩色、光滑的玩具或色彩鮮豔的布條, 讓孩子用手抓摸。 玩具來回擺動, 孩子碰到時, 就會很高興。 會抓握後, 給孩子些塑膠搖鈴、小手鼓等帶響的玩具, 可以訓練手眼協調能力, 玩具發出悅耳的聲響, 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聽力。 孩子的衣袖不要過長, 即使天冷, 也要讓小手露出袖口。
2.讓孩子撕紙。 小孩子都喜歡撕紙玩, 有時候還把新畫報、報紙給撕了, 這時候, 家長別訓孩子。 撕紙可以提高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 鍛煉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 有些國外幼稚園裡, 還有專門的讓孩子撕紙的活動內容。 孩子不知道什麼可撕、什麼不可撕的時候,
Advertisiment
3.讓孩子搭積木。 搭積木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創作活動, 搭積木時, 家長可以啟發、引導、幫助, 但不要包辦代替。 孩子做事情都有自己的“邏輯順序”, 搭積木也有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 家長不要過多干預。
4.儘早讓孩子使用筷子。 日本學者認為, 兩到三歲, 是學習使用筷子的最佳時機。 正確使用筷子的孩子會更沉著, 注意力更集中, 手指也更靈巧。
5.支持孩子繪畫。 讓孩子繪畫, 主要目的不是培養繪畫能力, 而是鍛煉孩子使用筆的能力。 不論孩子要畫什麼圖形, 都需要使用手部的小肌肉, 有利於增強手指的力量和控制能力。
Advertisiment
6.讓孩子削鉛筆。 削鉛筆可以牽動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等多個關節和多條肌肉的相應運動, 需要手與手、手與眼幾個部位之間的協調配合, 對大腦是一種很有益的鍛煉, 能促進孩子智力的發展。 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假如孩子一天削五次鉛筆, 每次三分鐘, 那麼, 他每天就等於做了一刻鐘的“大腦訓練”。
孩子天生都好動,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家長儘量滿足孩子“自己動手”的願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