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的教育沒有靈丹妙藥

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門外漢, 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 教育別人的孩子行, 卻唯獨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於是我們只有習慣了抱怨, 抱怨社會, 抱怨學校, 抱怨孩子, 但從不思考怎樣去改變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 但決不是注意了早期教育, 以後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 不要希望一兩次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中醫治病講究對症下藥, 可為什麼我們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卻總是習慣用別人的方子呢?中藥就那幾種, 高明的醫生能夠根據病人的病情“搭配”不同的藥方。

Advertisiment
教育方法也是這樣的, 不外乎就是軟、硬兩手, 關鍵是我們怎樣因時因地因事地為孩子“搭配”, 這就是學問。

學問, 就得學和問。 學和問之後結合自己的情況去消化, 去實踐, 在實踐中及時地改進、完善才是教育之道。 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我們的孩子, 孩子不同, 適應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 教育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但是我們大多數的家長卻總是寄希望于某個老師或某位專家。

著名母親教育專家王東華先生說過:“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可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門外漢, 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 教育別人的孩子行, 卻唯獨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於是我們只有習慣了抱怨, 抱怨社會, 抱怨學校, 抱怨孩子,

Advertisiment
但卻從不思考怎樣去改變自己。

我們應該認真地想一想, 在網路時代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好家長?我們做家長的和老師總是批評孩子不聽話, 不好溝通, 想想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極少與孩子溝通, 不瞭解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 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 只有當他犯了“錯”, 我們才來批評他, 責罰他。 孩子除了害怕, 除了想方設法地逃避責難, 是不會也不敢把真話告訴我們的。 只有當孩子能發自內心地相信我們, 像患者在醫生面前那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瞭解他們的內心。 也只有真正瞭解了他們的內心, 知道了“病灶”在哪裡, 我們做家長的才能夠“對症下藥”啊。

還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聽之任之,

Advertisiment
寄希望於“樹大自然直”, 可是多數的小“樹”長大之後沒有盡如人意地“直”, 卻無可挽回地“歪”了。 家長的“長”字另一個讀音是“cháng”, 就是說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 不只是孩子的一生, 也是家長的一生。 我們總說“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只是個孩子”, 實際上是指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家長的教育和點撥。

當然, 家長也需要孩子的提醒和説明, 這種共同成長貫穿著親子關係的始終。 家長, 好比是接力賽的第一棒選手, 我們比孩子早跑了幾圈, 教育的任務我們先當主角。 然後他追上來了, 兩者並駕齊驅, 再後來主角就變成他了, 他又開始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接受教育和教育別人的過程。

對於孩子來說, 每個時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內容。

Advertisiment
我曾不無感慨地向親朋好友談過自己做母親的擔心:1~4歲時, 最怕兒子生病;4~8歲時, 怕他被人拐賣;8~14歲時, 怕他和人打架;學會騎車了, 怕他和人撞車, 出危險;上了中學, 怕他早戀, 影響學習……我的怕, 就是擔心。 如果我們擔心, 就要告訴孩子怎樣趨利避害, 這就是教育。 做家長的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特別期待孩子快快長大。 這種體會固然是對希望的期盼, 但是有沒有隱含一些自己對責任的推卸呢?

現在的孩子對成長的艱難估計不足, 一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 甚至會用非常極端的方式來面對挫折。 包括以後要做父母這樣的人生大事, 他們顯然也思想準備不足, 以為有個孩子是件很好玩的事。 當從別人身上或影視作品中得知那並不僅僅是好玩,

Advertisiment
還有很沉重的責任時, 他們往往變得不知所措, 於是就盛行“丁克家庭”。 這時就需要上一輩的家長告訴他們, 人生不僅僅是享樂, 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這種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不斷指點和提醒就是教育。 孩子不一樣, 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同, 需要提醒和指點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