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的教育需爸爸陪同_教育孩子為何需要爸爸

養生之道網導讀:

生了孩子, 你就不能“退貨”。 孩子的教育需爸爸陪同,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 它比任何工作都難。 教育孩子為何需要爸爸?爸爸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

家庭中教育的重任往往交給可媽媽, 其實這是很錯誤的教育觀念。 孩子的成長中既需要媽媽的細心溫柔一面, 又需要爸爸剛強果敢的一面。 在父母共同的教育的理念下, 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起來。 爸爸參與到照顧孩子所產生的效應, 是媽媽不可替代的。 到底, 爸爸在教育中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Advertisiment

夫妻雙方的聯手育兒對孩子最有利。

通過學習, 爸爸也能輕鬆掌握與孩子相處的方法!給孩子念書時, 爸爸要注意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進度, 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進度,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 保證孩子能夠認真看完自己想看的圖畫。

孩子是否能理解書中的內容, 既取決於孩子的年齡, 也取決於孩子注意力的集中程度。 所以, 爸爸不僅要會使用書中的語言, 也要學會用自己的話來講給孩子聽, 這樣才更生動。

爸爸要善於插入一些簡單的提問, 引導孩子做出相應的反應。 孩子會通過對話學到更多的東西。 當孩子做出應答時, 爸爸要及時給予肯定並進行講解。 一般來說, 約有75%的事物的名字, 是通過書來認識的。

Advertisiment
而對孩子給予肯定並進行講解的81%的機會, 也是通過書。

孩子對周圍的洞、汽車、飛機、鳥、星星、小狗、小貓等這些新發現的事物, 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爸爸在給孩子念書的同時, 碰到新事物時, 一定要強調一下它們的名字, 幫助孩子建立事物與名字的一一對應關係。 有時也可以用手指著字, 一句一句輕輕地念給孩子。

在孩子6歲前, 爸爸不需要參與育兒嗎?要等到孩子入學以後、青春期才需要爸爸發揮作用嗎?韓國醫學博士、小兒神經科專家金泳熏告訴你:不是這樣的, 從胎兒期到入學前, 爸爸參與育兒所產生的效應, 是媽媽不可替代的!

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無可替代。 在爸爸的陪伴學習下, 孩子才能培養起剛毅勇敢,

Advertisiment
富有責任心等品質。 但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還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必須正確引導,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良好的讀書習慣就是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種習慣。

十件事, 爸爸比媽媽更能勝任

一、一起運動

多數媽媽都不是那麼熱衷運動,

Advertisiment
而爸爸的運動神經通常比較發達, 也更樂意流汗, 就讓爸爸帶著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騎腳踏車、一起看球賽, 享受運動的快樂。 不過每個孩子肌肉發展與領會運動竅門的速度不一, 爸爸儘量帶孩子“玩”運動就好, 別過於求好心切。 帶兒子打棒球時, 應避免如“你怎麼投球像女生一樣無力”這類貶損女性的語言。

二、放鬆、放空

媽媽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 會產生源源不絕的“萬一”與焦慮。 爸爸則是可以“喊卡就卡”, 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 可以跟媽媽互補。 四十四歲在媒體工作的沈志清(化名)表示, 平時在家時, 女兒“虐待爸爸時最開心”, 升小五、小二的女兒喜歡爸爸扛著她們往空中拋, 直到爸爸不支倒地。

Advertisiment

三、勇於冒險

媽媽偏“守”, 小孩不在視線範圍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 但許皓宜認為, 小孩三歲以後, 特別需要爸爸, 帶他們往外探索、出去探險。 因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時間也比媽媽長, 孩子受點皮肉傷, 爸爸通常不會大驚小怪, 孩子若遇到危險, 爸爸也能及時反應, 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險環境。

四、動手做, 想辦法

路不只一種, 不試不會知道, 是很多爸爸覺得“天經地義”的事。 目標清楚加上喜歡動手做的特質, 會讓爸爸傾向一件事不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 不必太鑽牛角尖, 也不一定要等到萬全準備後才出手, 要靈活、隨機應變, 才能適應這個快速改變的世界。

五、把自己的“絕活”教給小孩

目標導向、講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 可以適時把自己覺得實用的專業或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傳授給孩子,不僅能增進親子的理解,也許還會增添親子的互相崇拜。

六、愛媽媽

若是媽媽不快樂,倒楣的是小孩。因為多數家庭還是媽媽陪伴小孩的時間長,如果媽媽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媽媽,不要爭奪管教權,而是去理解媽媽為何那樣做,或適度帶媽媽抽離執著的狀態。比方換手照顧小孩、安排夫妻相處時間,即便是兩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藝課,利用等小孩的空檔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幫媽媽充電。

七、做家事

爸爸若能自幼兒時期就讓孩子自然和異性孩子玩耍、相處,以及從小帶著兒子做家事、教兒子做飯,或教女兒幫腳踏車輪胎打氣,除了能讓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減少孩子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八、誠實有禮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禮貌與規矩。邱永林認為比起“男窮養、女富養”,還不如男女都該“有教養”,爸爸要教會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學會妥協。另外,誠實不欺,對父母、長輩有禮貌,仍是多數爸爸認為不能妥協的底限,也是他們認為待人處事的必備素養。

九、製造許多美好的初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賽、看電影、去夜市吃小吃……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爸爸帶著孩子多接觸、體驗美好的事物,就可以遠離醜陋、令父母擔憂的黑暗面。爸爸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與美好回憶,也能成為穩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難關、挫折時,幫助他堅強。

十、建立與小孩專屬不變的連結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親穩定的承諾,”邱永林認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儀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帶孩子去上學、切水果給孩子吃等等,不管陰晴圓缺,不管跟孩子有過多么激烈的爭執,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爸爸仍會持續這項儀式。即使誤會或衝突一時半晌解不開,孩子心底仍會確認與感受到爸爸不變的愛。

可以適時把自己覺得實用的專業或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傳授給孩子,不僅能增進親子的理解,也許還會增添親子的互相崇拜。

六、愛媽媽

若是媽媽不快樂,倒楣的是小孩。因為多數家庭還是媽媽陪伴小孩的時間長,如果媽媽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媽媽,不要爭奪管教權,而是去理解媽媽為何那樣做,或適度帶媽媽抽離執著的狀態。比方換手照顧小孩、安排夫妻相處時間,即便是兩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藝課,利用等小孩的空檔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幫媽媽充電。

七、做家事

爸爸若能自幼兒時期就讓孩子自然和異性孩子玩耍、相處,以及從小帶著兒子做家事、教兒子做飯,或教女兒幫腳踏車輪胎打氣,除了能讓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減少孩子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八、誠實有禮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禮貌與規矩。邱永林認為比起“男窮養、女富養”,還不如男女都該“有教養”,爸爸要教會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學會妥協。另外,誠實不欺,對父母、長輩有禮貌,仍是多數爸爸認為不能妥協的底限,也是他們認為待人處事的必備素養。

九、製造許多美好的初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賽、看電影、去夜市吃小吃……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爸爸帶著孩子多接觸、體驗美好的事物,就可以遠離醜陋、令父母擔憂的黑暗面。爸爸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與美好回憶,也能成為穩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難關、挫折時,幫助他堅強。

十、建立與小孩專屬不變的連結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親穩定的承諾,”邱永林認為,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儀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帶孩子去上學、切水果給孩子吃等等,不管陰晴圓缺,不管跟孩子有過多么激烈的爭執,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爸爸仍會持續這項儀式。即使誤會或衝突一時半晌解不開,孩子心底仍會確認與感受到爸爸不變的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