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可哥的成長經歷, 可以說環境中一直存在暴力。 要命的是, 我一開始居然認同動手打人是孩子的天性, 並對這一切習以為常, 甚至自己也曾動手打過可哥, 讓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直到我進入早教機構開始學習, 才深刻明白, 所謂孩子動手打人是天性這一觀點是多麼荒謬!很多時候, 孩子動手打人是因為我們的家庭環境中存在暴力, 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模仿和學習。 但不可否認的是, 每個孩子發生攻擊性行為, 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還是要分析事情背後的原因, 然後才能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處理。
Advertisiment
生理階段的暴力行為:20個月以上的孩子, 會經常出現打人、抓人、咬人等行為。
這個階段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 跟孩子的生理特點還是有一定關係。 因為大部分孩子這階段表達還不利索, 卻又非常渴望獨立, 這時候很經常出現動作比語言快的情況。
可哥一歲多的時候, 有一次她在專注玩拼圖, 一個小朋友過來把她的鞋子給脫了拿去玩, 於是兩人爭搶的時候, 可哥情急之下張口咬了那個小朋友。 雖然可哥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做出這樣的行為, 但這樣的方式還是不被接納的。 不過她那會還只會說單字或者疊音詞, 來不及用語言尋求説明, 所以她用了口。
碰到類似這樣的情況, 要堅定且溫和地告訴孩子:咬人不對。
Advertisiment
有時候, 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是出於一種本能的自衛, 而幼稚園的孩子, 正處在語言發展期, 語言上稍有不慎, 也會導致過激行為, 可能促使孩子採取打人這種形式報復和發洩。
1.孩子因為害怕而動手
可哥平時怕生, 不喜歡陌生人對自己很熱情。 偏偏2歲多的時候, 碰上個特熱情的弟弟, 見到可哥就撲上去擁抱、親吻。 可哥冷不丁被抱住就覺得很害怕, 忍不住本能反應把他一把推開。 雖然推人的行為不對,
Advertisiment
2.孩子因憤怒而動手
孩子4歲後, 開始懂得語言的力量。 他們懂得用語言激怒對方, 或者有時候只是無心的傷害到對方。 於是有的孩子因為憤怒就動手了。 這時候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生氣, 你很難過。 但是, 生氣也不能打人。 ”然後還需要教孩子學會宣洩自己的感情, 如捶打自己的布偶玩具, 或者向媽媽訴說等, 盡可能減少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Advertisiment
1.提供和諧的生活環境
所謂身教大於言傳,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會默默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所以夫妻發生分歧時, 最好不要當著寶寶的面互相攻擊、吵架、打鬧, 這些都會無形中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不要讓孩子過度觀看有暴力鏡頭的電視, 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玩耍和遊戲時間。
2.不要體罰孩子
孩子犯錯時候, 家長不要選擇暴力來處理問題。 體罰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使孩子感到委屈、無助, 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這種情緒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攻擊性行為, 學會用“打人”解決問題。
3.適度懲罰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時,
Advertisiment
小結
回想可哥的成長經歷, 自己也犯過很多錯誤, 而且也無法保證今後一定不犯錯, 但我始終相信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只要願意反省願意改正, 錯誤的經歷其實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